我院参演民族歌剧《白毛女》教师代表赴延安开展“鲁艺寻根·红色文艺现场课堂”学习调研

院长田彦与教师代表共同观摩由中国歌剧舞剧院演出的民族歌剧《白毛女》

院长田彦在演出结束后与中国歌剧舞剧院演职人员交流并表达感谢

院长田彦与此次调研的教师代表合影

教师代表在延安鲁艺旧址参观

      近日,我院参演民族歌剧《白毛女》的教师代表赴延安开展“鲁艺寻根·红色文艺现场课堂”学习调研活动。2025年,是民族歌剧《白毛女》在延安首演80周年。在这一时间节点,12月3日至4日,由沈阳音乐学院演出,中国歌剧舞剧院支持的民族歌剧《白毛女》将在盛京大剧院拉开帷幕。此次调研活动旨在深入探寻民族歌剧《白毛女》的创作初心与精神根脉,将鲁艺精神融入教学实践与舞台呈现。

      在延安大剧院,受邀赴延安参加“纪念民族歌剧《白毛女》首演80周年系列活动”的院长田彦与教师代表共同观摩了由中国歌剧舞剧院演出的民族歌剧《白毛女》首演80周年纪念演出。演出结束后,田彦对中国歌剧舞剧院的精彩演出表示祝贺,对中国歌剧舞剧院给予学院在《白毛女》复排工作中的鼎力支持表示感谢,对长期扎根一线、矢志守护与传承红色经典的文艺工作者表示由衷的敬意。田彦指出,沈阳音乐学院此次复排《白毛女》不仅是一次经典传承,更是一次精神传承与教育实践的结合。它贯通了延安鲁艺与新时代音乐教育的血脉,展现了院团与院校协同育人的新格局。学院也将以此为契机,将红色经典融入育人体系,将复排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并应用于后续教学改革与舞台创作中,使传承红色经典成为沈音艺术教育中一条鲜明主线,成为培养学生艺术素养与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让青年师生在接续演绎中传承鲁艺精神、夯实艺术根基、涵养家国情怀。

      教师代表在观摩中国歌剧舞剧院演出的《白毛女》过程中,自觉以研究者与实践者的双重身份开展深入思考。“剧目中的声乐演唱如何既保持鲜明的民族风格,又契合当代审美;乐队织体如何通过音色层次、节奏型与和声色彩的精细配置,在不遮蔽人声的前提下有力托举人物情绪、有效支撑戏剧情境;舞台调度、灯光律动与音乐起伏如何共同塑造统一而富于张力的剧场节奏与时空结构”……此次观摩为学院后续复排民族歌剧《白毛女》及高质量地完成演出提供了宝贵的艺术参照与清晰的实践范本。

      在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旧址和杨家岭革命旧址的参观过程中,教师代表对艺术教育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体悟。在延安鲁艺旧址,简陋的办学条件与丰硕的艺术成果形成鲜明对比,令参观教师深刻感受到:艺术教育的课堂应与排练融为一体,作品应成为教学的中心载体,价值观教育则应贯穿于创作与演出的每一环节。这一感悟也为当前课程思政建设,和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历史参照。在杨家岭旧址,教师们的思考聚焦于艺术教育如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延安时期的文艺工作者给出了明确回答:艺术创作者首先是有立场、有情感的时代参与者,其次才是技艺的掌握者。鲁艺先辈们之所以能创作出《白毛女》这样的经典,不仅源于艺术功底,更源于他们将人民命运视为己任的责任担当。

      对于这支肩负教学与实践双重任务的队伍而言,此行既是一次溯源的精神之旅,也是一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深度备课”。参演教师代表将延安之行的体悟,积极转化为排练与教学中的具体实践:在课堂中,引导学生透过人物命运与时代背景,深入理解唱段、台词与音乐织体背后的内涵,追求不仅“唱对”、更要“懂透”;在排练中,从节奏、力度、呼吸、音色等技术细节入手,不断反思每一个处理是否贴近人物立场、是否服务于戏剧表达。这一过程正是“演教结合”模式的生动体现,学生在“教、创、演、学、研、评”的闭环中,实现从技术熟练到审美自觉、从技能训练到家国情怀的升华。此次延安之行,本身就是一堂生动的“大思政课”,通过实地研学与艺术实践的结合,让参与者深刻感悟鲁艺精神与使命担当。

      12月3日,民族歌剧《白毛女》演出即将拉开帷幕,沈阳音乐学院将以此为契机,实现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有机统一,用课程、用舞台、用行动践行鲁艺精神薪火相传的时代使命。


文 / 党委宣传部、管弦系 张弓贺

图 / 中国歌剧舞剧院 刘  方、管弦系 张  雯

初审初校 / 陈  婧

复审复校 / 商  迪

终审终校 / 李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