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艺” 对谈|传承红色文艺基因共话艺术发展新篇章
院长助理刘小龙主持活动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著名音乐史学家向延生在对谈中
沈阳音乐学院原党委书记、院长潘兆和在对谈中
中影集团艺术创作中心编剧、导演、制片人周七月在对谈中
“鲁艺”对谈现场
2025年,适逢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3周年,沈阳音乐学院自5月21日至26日期间举办“沈音忆初心 薪火永相传”系列活动,其中“鲁艺”对谈是系列活动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谈嘉宾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向隅、唐荣枚之子向延生;中影集团艺术创作中心编剧、导演、影视制片人,周巍峙、王昆之子周七月;沈阳音乐学院原党委书记、院长潘兆和。5月24日,“鲁艺”对谈在学院三好校区室内乐演奏厅正式开启。学院副院长张策、院长助理刘小龙出席活动,学院相关部门负责人及师生代表参加活动。
刘小龙主持“鲁艺”对谈。他以其深厚的音乐史专业积累与敏锐的学术视角,围绕鲁艺红色文艺的传承发展核心脉络,与三位分别在不同艺术领域卓有建树的资深专家展开了富有深度的学术对话。
对谈开始,三位前辈分别分享了各自与鲁艺的渊源。向延生出生于延安,其父母向隅、唐荣枚与吕骥三人共同创建了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他的名字则是由毛主席亲笔所起,相关信件如今被列为延安文艺纪念馆的国家一级文物。潘兆和深耕沈阳音乐学院六十余载,从作曲专业学子到担任学院院长、党委书记,其职业生涯与学院发展轨迹深度交织,亲历并推动了学院的发展建设。周七月出身于艺术世家,其父周巍峙是原文化部党组书记、代部长;其母王昆是歌剧《白毛女》第二代“喜儿”的扮演者。
在“鲁艺精神传承”探讨环节,潘兆和指出,沈阳音乐学院与鲁艺一脉相承,鲁艺精神的核心在于“植根生活、紧扣时代、学用结合、服务人民”。自1963年前后,学院便明确以延安鲁艺精神为办学精神与文艺创作方向,在“文艺为人民服务”精神指引下,相继孕育出《我们走在大路上》《我和我的祖国》等一大批反映时代、深受人民喜爱的音乐经典。这种红色艺术基因历经数代传承,至今仍深深浸润着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在艺术教育与创作方面,潘兆和针对以往教学重独奏、轻合奏协作的问题,建议增加“合作课”“合奏课”,帮助学生适应职业需求。同时,他寄语学生珍惜青春时光,要深刻体悟到艺术创作既需要天赋,更离不开持之以恒的淬炼。
周七月结合鲁艺前辈创作《白毛女》《东方红》等经典作品的经历,强调责任感是艺术创作的根本驱动力,出精品要靠真诚、集体协作、信仰与时间沉淀,不能急功近利。
向延生则讲述了张贞黼在延安建立提琴制作室的故事,通过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生动诠释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乐器制作技艺如何成为彰显民族文化自信与精神自强的时代符号。同时向延生强调,做学问、做研究应以事实为依据,要实事求是。这种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正是老一辈鲁艺专家对历史负责精神的生动体现。
在对谈现场,思想的火花不断迸发,对谈嘉宾不仅深刻剖析了鲁艺精神的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更为沈阳音乐学院传承红色基因、创新文艺教育模式、培育新时代文艺人才提供了极具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理论指引与实践路径。
此次“鲁艺”对谈的成功举办,不仅是对鲁艺历史的深情回望与致敬,更是一次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深刻思考与积极探索。学院也将持续深耕红色文艺沃土,不断传承弘扬鲁艺精神,坚守文艺初心,勇担时代使命,着力打造“鲁艺范式”,为培育德艺双馨的优秀文艺人才、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繁荣发展贡献更多沈音力量。
文 / 音乐舞蹈研究所 李 放
图 / 刘 昶
初审初校 / 白雪姣
复审复校 / 商 迪
终审终校 / 李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