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音阅| 容春秋气韵 奏时代强音 ——评2025沈阳音乐学院“春秋艺韵”演出季开幕式音乐会

2025年沈阳音乐学院“春秋艺韵”演出季开幕式音乐会现场

       古人以春秋纪年,春之生机盎然,秋之草木摇落,时序轮转间蕴藏文明演进密码。2025年4月18日沈阳音乐学院“春秋艺韵”演出季开幕式音乐会便以“春秋”为主题,将两种涵义相左的意象并置,其深意何在?在曲目架构中,我们或许能够窥见端倪。

       音乐会曲目架构暗藏玄机:《辽韵颂》《丰收》等扎根黑土地的民族性主旋律创作,与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等西方经典形成镜像对照。前者以音乐再现地域文化、民俗生活,是中华文明的活态载体,是身负“鲁艺”传承的“当仁不让”,而后者代表着西方音乐的至上瑰宝,甚至被瓦格纳称作“宇宙之音”,是作为专业音乐院校的“分内之事”。两类风格迥异的音乐同列学院派经典曲目,看似南辕北辙,实为人类音乐文明的一体多面。那么,如何调和二者差异,以一场音乐会容纳"春秋"气韵,奏响时代之音,沈阳音乐学院的音乐家们以实践给出答案。

        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序曲一经奏响,便显露破局巧思。北方交响乐团在规整的古典结构中植入灵动呼吸,主部主题通过弓速的微观调控,使数次重复呈现出水墨晕染般的层次渐变。小提琴声部刻意保留的毛边质感,恰似碑帖拓片的斑驳肌理,让功能性的开场曲升华为东西美学交融的宣言。

      《天路》《辽韵颂》都是民族主旋律创作的代表,前者以藏族民歌素材构筑旋律骨架,特别考究演唱者对藏族唱腔的把握,演唱者李超在藏族民歌的装饰音处理中巧妙融入共鸣技法,将“呀拉索”的原始呐喊转化为具有金属光泽的艺术表达;后者则是板胡与大提琴的跨文明对话,戏曲元素与交响结构在复调织体中达成精妙平衡,两种乐器的音色互文编织出令人身临其境的辽韵画卷。看似闲笔的《春之声圆舞曲》,实为整场演出的结构呼吸孔——胡坤以灵动花腔点染的沙龙氛围,恰为后续的命运叩门预留情感张力。

       当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的动机惊雷般迸发,音乐厅瞬间化作文明交融的试验场。指挥卞思聪执棒下的北方交响乐团,既恪守古典主义的结构理性,又在细节处注入东方智慧:弦乐声部借鉴古琴"吟猱"技法处理的抒情段落,与铜管棱角分明的动机呈示构成奇异张力;将德奥音乐的抒情段落拉出悠长弧线,则暗合中华审美对"如歌性"的永恒追求。第四乐章中,"黑暗到光明"的精神叙事被赋予新的诠释维度——西方交响乐的理性架构成为容器,东方美学的气韵在其中酿出新酒,而根植黑土地的鲁艺精神,始终是为这坛美酒注入灵魂的催化剂。

       终曲时分,刘航演唱的《今夜无人入睡》以辉煌嘹亮的金属质感音色撼动穹顶,《丰收》则在西式交响乐团奏响的五声音阶的狂欢中完成文明仪典。此刻我们终于读懂节目单的深意:“春秋”被解构为动词——让华夏音声在古典基因重组中春华秋实,令世界经典在本土语境中抽枝展叶。

       这场跨时空的对话揭示了艺术教育的真谛:音乐学院要构建的正是多元文化美美与共的孵化器。这样的舞台,既容得下藏族民歌与花腔女高音交相辉映,也孕育着中国音乐教育打破东西藩篱、重构审美范式的破冰之旅。至此,“春秋艺韵”的深意已然:“春”是鲁艺传统的当代表达,“秋”是世界文明的深度转译。在红色鲁艺精神滋养下的沈阳音乐学院,正在以并行不悖的姿态开拓音乐发展的多元路径——让民族旋律通过交响化概念重获当代审美表达,让西方经典作品在东方语境中焕发新生机。师生们在实践中磨砺技艺,听众于融合创新中找寻共鸣,由此,艺术教育实现服务人民精神生活、引领未来风尚的使命。在东西方文明共振中奏响的时代强音,那是传统与现代的和鸣,也是艺术教育者耕耘未来的“春响”!


文/音乐学系  田际宁(2022级硕士研究生)

图/刘  昶

初审出校/商  迪

复审复校/李双雁

终审终校/李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