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毛泽东同志正是在寻乌调查期间,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1941年8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及《关于实施调查研究的决定》,调查研究作为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制度被确立起来。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指出:“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作为在全党开展的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浙江日报》的“之江新语”专栏发表《调研工作务求“深、实、细、准、效”》一文,不仅阐述了调查研究的重大意义,而且有针对性地提出“各级领导干部在调研工作中,一定要保持求真务实的作风,努力在求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上下工夫”。我们要深入把握“深、实、细、准、效”的调研要求,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确保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在基层落地生根。
“深”就是深入一线,掌握真实的情况、发现深层次的问题。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唯有扑下身子深入一线调查研究,才能得到第一手材料。《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寻乌调查》《反对本本主义》……党史上这些历久弥新、至今仍熠熠生辉的经典名篇,无不建立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毛泽东同志写《寻乌调查》,把寻乌地区的物产产量和价格都弄得一清二楚。习近平总书记到福建宁德工作伊始,3个月内就走遍了9个县,后来还去过“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的下党乡,成为第一个到过那里的地委书记。我们要坚持调研开局、调研开路,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接地气、通下情,深入群众之中开展调查研究。
“实”就是扎实作风,轻车简从。和群众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才能听实话、摸实情、办实事。调查研究不是作秀,要有不打招呼、一竿子插到底的精神。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轻车简从,厉行节约,不搞层层陪同;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多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和单位开展调研。联系到军队建设实际,上级机关在开展调研工作时,应多些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做法。既要避免扎堆调研、多头调研、重复调研,不增加基层负担;也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搞作秀式、盆景式和蜻蜓点水式调研,防止走过场、不深入。
“细”就是博采众长,听取各方面意见。调查研究是件细致活,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细节掌握得越全面,宏观决策才越明晰,工作指导才越有针对性。基层官兵中蕴含着无尽的聪明才智。一方面,政策落实到不到位,基层官兵最有发言权。另一方面,基层官兵在创造性实践中获得的“真知识”、总结的“金点子”、闯出的“新路子”,往往能为解决共性问题提供有益借鉴。我们开展调查研究,要有“半杯水”的心态,半杯水里装问题,多向基层官兵请教,剩下半杯装办法,把好做法带回来;要有甘当“小学生”的精神,从基层官兵的创造性实践中获得正确认识,把基层官兵的意见建议作为工作决策的重要参考,更好地找准下步工作的思路和方向。
“准”就是分析矛盾,看到本质、抓住规律。实践证明,调查研究既要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实际情况,更要善于分析矛盾、发现问题;既要总体分析面上的情况,又要深入解剖麻雀,透过现象看本质,提炼出规律性认识。做到调查研究的这个“准”,就要在调研结束后对大量零碎的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进行思考分析,做系统化、条理化梳理,才能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找出其内在规律,最终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结合军队建设实际,做到这个“准”,就要始终把备战打仗作为第一要务,把战场打得赢作为最高标准,在调研中瞄准官兵需求的“靶心”,在思想碰撞中寻找破题思路,在谋建抓建中破解瓶颈难题。
“效”就是提出办法,不做“雨过地皮湿”的表面文章。无论在军队还是地方开展工作,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焦裕禄任兰考县委书记时,历时120多天深入基层考察“三害”问题,基本掌握了内涝、风沙、盐碱的规律,最终探索出“贴膏药”“扎针”种植泡桐的治理方案。谷文昌带领东山县人民战胜风沙、根治旱涝,同样靠的是在飞沙滩上“旬旬种树”,定时观察气候、湿度、风向、风力等对新种木麻黄回青、成活的影响,总结出了种植木麻黄的技术要点。事实证明,正确的决策离不开调查研究,正确的贯彻落实同样也离不开调查研究。我们应当牢记“调查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解决问题”这个道理,拿出符合实际、可行性强的对策,真正实现“调”以务实、“研”以致用,让调查研究成果更好指导我们破解难题、推动工作。
作者:马卫防
来源:中国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