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进入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站点首页
  • 新闻动态
  • 学院概况
    • 马克思主义学院简介
    • 学院领导
  • 师资队伍
  • 机构设置
  • 基层党建
  • 教学科研
  • 学习天地
    • 马克思主义学院召开新学期工作会议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动员会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
    • 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研室
公共服务平台
  •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闻动态>>正文
  •  
  • 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开展“铸魂强师”培训纪实
  • 信息发布:马克思主义学院    发布时间:2025-05-26 11:13:10
  •  
    • (1/5)



  •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和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精神,马克思主义学院于4月25日至29日组织开展师资队伍培训,加强思政课教师理论武装与教学实践能力提升。  

    学院党委高度重视此次实践研修活动,围绕研修目标、安全规范、统筹协调等方面周密部署工作要求,为研修活动有序开展提供重要保障。马克思主义学院精心设计了三支研修团队的实践研修路线。在井冈山,参训教师瞻仰革命遗址,重走“挑粮小道”,深入学习井冈山精神;在哈尔滨,参训教师参观东北抗联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感悟东北抗联精神;在中国工业博物馆,参训教师深入了解中国工业发展历程,深切体悟新时代中国工业的磅礴伟力。 

    第一篇章

    寻路井冈 铸魂强师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湖南、江西两省边界罗霄山脉中段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井冈山调研考察时指出:“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今天,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坚持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理论赋能

    在授课环节,王志民副院长作了《井冈山斗争与井冈山精神》专题报告。他梳理了井冈山斗争的历史,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阐述了井冈山精神的内涵和时代价值。通过理论学习,全体参训教师对井冈山斗争的历史和井冈山精神有了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

    研讨交流

    为深化巩固学习成果,参训教师围绕专家讲授内容展开深入研讨。大家结合课程教学实际,就如何将井冈山精神融入课堂,如何运用红色文化教学案例激活思政课堂,进行深度交流。

    现场教学

    4月27日,参训教师来到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和小井红军烈士墓敬献花圈,缅怀革命先烈,重温入党誓词,坚定理想信念。 

    在三湾改编革命旧址群,参训教师学习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走进龙江书院,见证毛泽东、朱德井冈山会师的伟大时刻;步入挑梁小道,感叹行路之艰难。 

    在黄洋界保卫战纪念碑前,“形势与政策”教研室主任宋玉静现场教学,讲述我军早期运用人民战争取胜,保卫中国革命“星星之火”的黄洋界保卫战,领诵《西江月·井冈山》,感悟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

    在小井红军医院革命旧址,“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主任王颖讲述了“师长献盐”的感人事迹。她结合课程教学内容,进一步阐释了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内涵。

    在茅坪八角楼革命旧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负责人迟莹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带领教师重读毛泽东同志在这里写下的《井冈山的斗争》,与教师们一同探寻中国革命道路走过的痕迹,追忆革命年代的苦难辉煌,感悟革命先辈的精神力量。   

    结业仪式

    4月28日,各教研室教师代表陈莹、梁洁、吕晓慧、关诗雯、程书、武小舟,结合自身实际作学习体会分享。交流会上,大家纷纷表示,此次研修接受了井冈山精神的洗礼,感受了“两个结合”的思想伟力,进一步锤炼了党性,坚定了信仰,补足精神之钙。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将把革命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讲清楚,把井冈山精神赓续传承好,把井冈之行激发出来的工作热情转化为攻坚克难的强大动力。   

    第二篇章

    学以铸魂 学以增智

    哈尔滨作为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革命城市,拥有丰富的红色记忆和革命遗产。从抗日烽火到解放号角,从秘密战线到公开斗争,从尚志大街、靖宇街到一曼街,这座“英雄城”以红色遗产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与牺牲和中华民族的不屈与抗争。2020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参训教师前往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开展实践研修。馆内,从泛黄的档案到实验器具,每一件证物都无声控诉着日军残害生命的暴行。通过场馆教学,教师更加深切地认识到,日军侵华战争期间的残暴罪行是对人类良知的践踏和对人类文明的亵渎。历史真相不能被掩盖,历史记忆不该被遗忘。作为思政课教师一定要掷地有声地把“历史教科书”讲给学生听,要以不容置疑的史实,让学生牢记民族的苦难、明白今日和平的来之不易。

    4月26日上午,研修教师走进东北烈士纪念馆,开展沉浸式主题研修。烈士们义勇当先、保家卫国的事迹,让人性光辉在岁月沉淀中熠熠生辉,令在场教师肃然起敬。一件件珍贵文物、一段段震撼史料,生动讲述着革命先烈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人生境界诠释民族精神的不朽丰碑。这份精神力量直击心灵,深深震撼着每一位参训教师。在学习研讨环节,各位教师表示,将把此次研修的深刻体会与丰硕收获,切实转化为锐意进取、扎实工作的实际行动。

    随后,参训教师前往中东铁路印象馆。在这里,教师们倾听理论专家现场教学,追溯哈尔滨百年历史,深切体会哈尔滨这座城市的历史厚重与文化魅力。全体教师通过“一座城”的时代变迁,拓展了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理论视野,丰富拓展了教学案例。

    此次研修活动让教师们深受触动,更加深刻认识到历史不容遗忘、罪恶必须铭记,伟大民族精神需要代代传承。作为思政课教师,肩负着讲好中国故事、诠释中国精神的重要使命,不仅要将场馆里的“实景思政课”有机融入理论课堂教学,更要用血泪交织的鲜活案例,唤起学生捍卫正义的责任担当;以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为纽带,激励青年学子为民族复兴伟业砥砺前行。 

    第三篇章

    感悟伟大精神  汲取前进力量

    沈阳的历史雄浑而厚重。从古代史至中国近现代史,它是一部镌刻着岁月记忆的宏大史书。这里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曾在共和国发展史上写下辉煌一页。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对辽宁高度重视、深情牵挂、亲切关怀,党的十八大以来,四次到辽宁考察、两次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辽宁代表团审议,为辽宁振兴发展把脉定向、擘画未来,要求辽宁“在新时代东北振兴上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奋力开创辽宁振兴发展新局面”。

    中国工业博物馆是展示中国百年工业文明历史和伟大成就的综合性博物馆。此次实践研修,参训教师通过参观通史馆、机床馆、铸造馆、铁西馆、汽车馆等子展馆,在触摸历史中,深刻体悟大国重器所承载的时代印记以及“共和国长子”荣誉所蕴含的辽宁人民艰苦奋斗精神与自强不息意志。实践研修结束后,参训教师组织开展集体备课。 

    通过实地考察、现场教学、专题研讨、集体备课等多种形式,马克思主义学院“铸魂强师”培训交出新答卷。参训教师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实现双提升,为我院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未来工作中,马克思主义学院将以此次培训研修为起点,持续推进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常态化、制度化建设。每年定期开展主题鲜明的实践研修活动,为教师搭建多元学习平台,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筑牢师资根基。 








    文字编辑:何小雪  高卓坤

    图片提供:宋   凡  何小雪  齐佳钰  

    初审初校:何小雪  高卓坤

    复审复校:丁   楠

    终审终校:苏久青













  • 发布人:徐航    责任编辑:苏久青
  •  
  •  
  • 上一篇:喜报: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在2024年“强国复兴有我”沈阳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大赛获奖
  • 下一篇:党委副书记孙旭东带领相关部门对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调研督查
  •  
  •                              
  • 锐捷认证客户端    
  • 校址: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三好街61号 Copyright © 2016 沈阳音乐学院教育信息化中心All rights reserved.
    邮编:110818 辽ICP备0502594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