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第四届上海音乐学院国际音乐剧节在上音歌剧院盛大启幕。受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戏剧系邀请,戏剧影视学院副院长朱晏锋率音乐剧系主任贾玲,副主任陈煜、马家鑫和青年教师张雨菲及优秀学生代表,深度参与音乐剧理论论坛、教学工作坊及院校教学成果展演三大板块,在国际级专业平台与业界同仁交流对话,为中国音乐剧的创新发展注入强劲的“沈音力量”。
在备受关注的中国音乐剧理论论坛上,朱晏锋围绕“百老汇与国风经典音乐剧曲目在音乐剧演唱教学中演唱风格与发声技巧训练的异同”这一主题,提出国风音乐剧根植于中国传统戏曲、诗词歌赋与古典美学,其核心是“气韵”与“意境”的营造。在声乐层面,演员需从“西洋共鸣腔”的运用,转向对“中国式发声”的探索,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对话,以专业视角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教学工作坊环节,音乐剧系师生作了题为《音乐剧剧目教学之歌舞场景训练的核心要素——以音乐剧〈报童〉“King of The New York”为例》的教学展示。朱晏锋讲授了演唱气息的训练,强调“气息是声音的根基”,通过“慢吸慢呼”“快吸快呼”等基础练习,结合角色情感表达,指导学生找到声音的支撑点与爆发力。同时,他还围绕该片段的戏剧排演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分析角色动机,打磨台词的情绪起伏与肢体表现力。陈煜针对该片段的舞蹈核心要求,从脚掌、脚跟的独立发力控制,到“快速点踏”“轻重交替”的节奏变化,再到群体舞蹈中“统一脚点频率、突出层次韵律”的配合要点,作了细致入微的专项讲授。通过分解示范与逐人指导,引导学生精准掌握唱、跳、演与剧情氛围的适配逻辑,将“细节决定成败”的教学理念贯彻到底。
教学成果展演音乐会上,音乐剧系的同学们以“唱、跳、演”三位一体的扎实功底惊艳全场。群舞段落中,全体同学精准同步的踢踏舞步与充满张力的肢体造型,生动还原了“报童”群体的活力与朝气,实现了舞蹈动作与角色身份的深度绑定;独唱与合唱的衔接处,同学们用富有层次感的唱腔传递角色情绪,从轻快的叙事到激昂的呐喊,歌声与剧情推进紧密呼应,将“剧目教学成果转化”的核心目标展现得淋漓尽致。
此次上音国际音乐剧节之旅,既是音乐剧系教学成果的一次集中检阅,更是深化校际交流、对接行业前沿的重要契机。未来,音乐剧系将持续以经典剧目为载体,通过专项技巧教学与舞台实践的深度融合,帮助学子夯实专业基础、提升综合素养,为中国音乐剧行业输送更多兼具技术功底与创作潜力的青年才俊,助力中国音乐剧事业攀登新的高峰!
撰稿:音乐剧系 孙小耘
照片来源:上音国际音乐剧节
编辑排版:常薇薇
初审初校:贾 玲
复审复校:朱晏锋
终审终校:刘纪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