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声乐专业始创于1956年,1977年恢复招生,并于1985年6月第一个在全国音乐院校中成立民族声乐系,1996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成为民族声乐专业方向硕士培养单位,全国民族声乐论坛发起单位和第二届、第五届主办单位,2008年被省教育厅授予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示范性专业单位,2009年被教育部批准为第五批国家级特色专业,2009年被省教育厅授予辽宁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2011年荣获“辽宁省2011年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辽宁省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团队”称号。
民族声乐系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在学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对标“五个到位”要求,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思想建设为基础,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以特色活动为抓手,以文化建设为支撑,将党建引领具体化,以“五个引领”为举措,全面提升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从而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民族声乐系党总支坚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理念,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民族声乐系党总支下设2个支部,现有党员40人。其中,教师党员19人,学生党员21人。党组织曾获辽宁省第二批“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学院第二批“新时代基层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市“先进党支部”“首批党支部规范化建设示范点”,院级“五育人先进集体”“先进基层党组织”“红旗党支部”等称号,“堡垒巩固工程”“共产党员先锋工程”“创新党日”“廉洁文化建设创新工程”项目多次获市、院级奖项。民族声乐系分团委先后荣获沈阳市先进团支部、沈阳音乐学院先进团支部、沈阳音乐学院先进分团委等各项荣誉称号。
民族声乐系拥有一支学术水平高、艺术实践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社会知名度高的歌唱家、教育家师资队伍。其中有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有连续多年担任国家重大专业比赛的评委;国家级教学名师刘辉教授、省级普通高等学校专业带头人赵德山教授、朱玉教授等,辽宁省本科教学名师匡祎教授,辽宁省优秀教师匡祎教授,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人才匡祎教授、白宁教授等。
民族声乐系在全国民族声乐教学界起步较早,在全国有一定领先地位,有成熟的教学经验,成果较多。
曾发起并举办了第二届、第五届全国民族声乐论坛,2008年被省教育厅授予“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示范性专业”单位,2009年被教育部批准为“第五批国家级特色专业”,2009年被省教育厅授予“辽宁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11年荣获“辽宁省2011年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辽宁省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团队”称号。
民族声乐系以培养具有声情并茂、字正腔圆、韵味浓郁、神情兼备和唱表结合的全面发展的民族声乐艺术专门人才为目标,构建了较为优化的课程体系和理论体系,创建了独具特色的“三段体”的教学模式,即一学期分为三个教学阶段,每个阶段都学习演唱古曲、艺术歌曲、戏曲、民歌、歌剧、创作歌曲作品,然后进行观摩,教研室在观摩后总结本阶段教学经验,进行研讨。
教材建设方面卓有成绩,出版了全国首部《民族声乐教材曲选》、《中国民族声乐教程》等,都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多次印刷发行,成为全国音乐艺术院校使用的教材之一。
承担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滚动资助项目1项,国家社科类科研课题6项,在国家级和省级一类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多次邀请全国著名的声乐专家金铁霖、常留柱、廖昌永、马秋华、方琼、王洪波等教授来我院举办音乐会和讲学活动等,部分师生还先后出访美国、意大利、加拿大及亚太地区等国家演出、讲学、参加学术研讨会并在会上作主题发言,受到广泛赞誉。
在艺术实践方面,以学院为依托,以系师生为基础,成立了沈音·北方女子民歌合唱团,开拓艺术实践舞台,积极服务社会,近年来在院内外演出近百场。在第十四届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合唱比赛决赛中,以总分第四的成绩获得铜奖第一名。
从1977年恢复招生以来,为社会培养输送大批民族声乐人才,成为活跃在全国各级专业文艺团体和艺术院校的骨干。近五年在全国重大专业比赛中荣获一二三等奖近70项,参加中央电视台等多场大型演出,出访美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受到很高的赞誉,是全国民族声乐教育的重要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