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四十载,弦歌不辍续华章——民族声乐系主任匡祎带领师生代表拜望原民族声乐系主任丁雅贤教授。
春风和煦,桃李争妍。在民族声乐系即将迎来建系四十周年之际,民族声乐系师生代表在匡祎主任的带领下,于3月底专程奔赴北京拜望原民族声乐系主任丁雅贤教授,向丁教授致以最诚挚的问候与祝福。大家共同回顾往昔岁月,展望民族声乐系的发展未来,留下了一段珍贵而难忘的回忆。
丁雅贤,民族声乐艺术家、中国第一代民族声乐教育家、民族声乐艺术理论与实践的奠基人。沈阳音乐学院在1956年创建民族声乐专业的首届学生。1960年留校任教,并于同年作为辽宁省青年艺术家代表,列席第三届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并为大会演出,受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89年任民族声乐系主任。在从教的五十年间培养了范琳琳、朱玉、董青、曲冬梅、丁义、朱佳莉等一大批优秀的民族声乐人才。在演唱理论研究领域,丁教授于1979年率先提出中国民族唱法的“声、字、腔、情”学说,并逐渐将其发展为“声、字、味、表、情、神”的民族声乐演唱六功兼备说;规范了民族声乐的润腔技法,填补了我国民族唱法的行腔运腔技法只能口传心授的空白。原中国音协主席、作曲家吕骥先生曾评价:“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推动中华民族声乐发展中一位活跃的拓荒人。” 为我国民族声乐的演唱及教育事业做出卓越贡献。
丁雅贤教授虽已年逾九旬,但精神矍铄、谈吐从容优雅。她首先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匡祎主任关心问候了丁老师的日常生活情况,并深情回忆起上学期间与老师相处的美好往事。耄耋之年的丁老师仍十分关心民族声乐系如今的发展情况,匡主任为其一一介绍了民族声乐系近年来在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学术科研、艺术实践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并代表民族声乐系领导班子感谢丁老师曾经为民族声乐系做出的杰出贡献。随后两名学生代表李文跃和杨若辰分别为丁老师演唱了两首经典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知道不知道》,丁老师全神贯注聆听,结合自身五十余年教学经验,为青年学子进行指导示范。最后在大家的热烈邀请下,丁老师演唱了延安鲁艺创作的中国第一部民族歌剧《白毛女》中的经典片段《北风吹》。老师虽已年迈,但在其一招一式的演唱中仍能窥见其当年的风采。屋内充满了欢声笑语,气氛热烈而温馨。这场跨越四代的师生相逢,不仅是对丁老师艺术的致敬,更是对民族声乐系艺术精神的深度传承。
临别时,大家与丁老师共同合影留念,定格下这温暖而珍贵的瞬间。丁老师将其倾注五十载教学实践心血结晶的专著《心灵的歌唱——探索民族声乐演唱艺术的奥秘》赠与大家,勉励后辈在民族声乐艺术之路上不断精进,并深情祝愿民族声乐系越来越好!
此次拜访不仅是对前辈艺术家的致敬,更是对民族声乐艺术薪火相传的庄重承诺!我们将继续以丁雅贤教授为代表的老一辈声乐教育家为榜样,坚守民族声乐的文化根基,赓续红色鲁艺血脉,培养出更多“为人民歌唱”的优秀民族声乐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