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沈阳音乐学院党委书记赵恒心以《赓续鲁艺红色血脉,坚定文化自信自强,以青春之力共绘文化强国建设新篇章》为题,为作曲系师生代表讲授了一堂深刻生动的思政课。在校史馆,赵书记与同学们边走边谈,深入交流探讨并向全系广大学生提出殷切期望。
课程结束时,学生备受鼓舞,现场响起热烈掌声。大家表示,赵书记的这堂思政课让我们读懂了校训的分量,感受到了鲁艺前辈的家国情怀。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当代沈音学子要以青春之笔,书写赓续红色血脉、谱写振兴乐章的时代答卷!
作曲系研究生 高梓钊:
在我即将告别母校、迈向广阔人生舞台的关键节点,赵书记的思政课给予了我深刻的启迪与指引。他提及“速度影响音乐的悲喜”,让我感受到学院领导对艺术创作规律的重视与关切,而他身体力行创作的《血脉》歌词,更是新时代赓续红色血脉的生动实践。这更坚定了我未来创作的方向:必须精研技艺,深入把握音乐语言的情感表达力;更要扎根时代与人民,倾听心声、反映现实。 作为鲁艺传人,我定将这份专业自觉与家国情怀融入作品,用真挚的音乐服务人民,回应时代召唤,在文化强国建设的壮阔征程中贡献青春力量。
传统作曲2020级1班班长 王梓浩:
在校史馆中聆听赵书记的讲解,那些泛黄的照片和珍贵的史料仿佛活了起来,让我触摸到从延安鲁艺延续至今的红色血脉。冼星海放弃优渥生活投身革命文艺的故事,让我明白艺术从来不是孤芳自赏,而是时代的号角;《黄河大合唱》的创作历程,让我懂得伟大作品必然扎根于民族的土壤。这些历史的回响,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与创作——原来我们手中的音符,承载着如此厚重的文化使命。未来,我决心以更自觉的姿态投身艺术创作,深耕专业,在作曲技法上精益求精;深入生活,在辽宁振兴的实践中汲取创作灵感;最重要的是要传承鲁艺精神,在作品中注入家国情怀,用音乐讲好中国故事。我期待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传统在当代焕发新生,让中国声音在世界舞台回响。
录音艺术2021级2班 张丹议:
今天,赵书记带领我们参观了校史馆,上了一堂意义非凡的思政课,让我深受触动。在校史馆,赵书记向我们讲述了学院的历史和先辈创作的无数经典。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冼星海的雕塑前,赵书记和我们讲述冼星海当年放弃每月200元的高薪,毅然奔赴每月12元的延安鲁艺从教,如此的家国情怀和崇高信念深深震撼了我。赵书记强调,新时代鲁艺传人,应弘扬鲁艺精神,传承红色血脉,勇立时代潮头,作为作曲系录音艺术专业的一名学生,我深刻地认识到所肩负的使命与责任,我要像先辈们一样,脚踏实地,创作出更优秀的音乐,时刻牢记“紧张,严肃,刻苦,虚心”的校训,扎根生活,潜心创作,用音乐服务人民,让鲁艺精神永放光芒。
合唱与指挥2024级2班班长 汤婧妍 :
聆听赵恒心书记的校史馆思政课,我深受触动。从校史中先辈们的奋斗故事里,我深刻领悟到传承与责任的分量。合唱作为最具群众基础、参与性最为广泛的艺术形式,在中国正迎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作为合唱指挥专业的大一学生,我要以音乐为桥梁,用激昂旋律传递时代强音,用和谐和声凝聚奋进力量,在艺术实践中弘扬文化自信。未来四年,我会夯实专业基础,提升指挥技巧,主动融入社会实践,用音乐服务人民。我将以青春之力,勇担使命,不负韶华,让合唱艺术成为弘扬时代精神的生动载体。
录音艺术2024级2班 米昊 :
站在沈阳音乐学院充满历史厚重感的校园里,"鲁艺精神"四个大字熠熠生辉。这堂特殊的党课让我深刻认识到,我们脚下的土地不仅培养着音乐人才,更孕育着中国文艺的红色基因。作为2024级录音艺术专业的新生,我触摸到了历史与未来的奇妙连接点——延安鲁艺的烽火岁月与数字时代的创作环境看似遥远,却因同样的精神内核而血脉相连。未来的学习路上,我将以鲁艺精神为指引,既精进专业技艺,更培养家国情怀,在声音采集中倾听大地脉搏,在混音制作中融入文化自信,让每一段旋律都成为新时代的文艺号角。这是沈音学子的使命,也是鲁艺传人的光荣。
6月6日,2024级全体同学在思政课结束后,召开“立鸿鹄之志应时代召唤——鲁艺青年如何答好时代之问”主题班会,分享心得体会。
文 字 | 李传毅
图 片 | 齐 悦
初审初校|齐 悦
复审复校|肖晓菲
终审终校|吴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