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本科拔尖人才培养机制,提升我系声乐教学与舞台实践水平,5月26日,旅欧女高音歌唱家、上音歌剧院副院长、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音乐学院特聘教授郭森受邀在室内乐演奏厅为声乐歌剧系本科拔尖人才举办专场声乐大师班。
本次活动由声乐歌剧系副主任贾鼐主持,现场座无虚席,后排通道也站满旁听学生,热烈的掌声此起彼伏。本次大师班是我系推进本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环节,旨在通过名家指导强化学生的艺术表现力与专业素养。本次活动共有两名学生登台演唱《破碎的心》《满江红》《奥丁的海上之旅》《忆秦娥·恒山月》这四首中外声乐作品。郭森从语言规范、技术细节到艺术表达进行层层剖析。在威尔第歌剧选段《破碎的心》的教学中,她强调身体不要紧绷,元音连缀需放松喉部,辅音咬字要清晰但不过度用力,并以咏叹调中“sof-fri-sti”一词为例,指导学生通过延长元音与强调辅音增强戏剧张力。针对低年级学生普遍存在的“用力过猛”现象,她建议多演唱莫扎特作品以培养轻盈灵动的音色。在中国作品《满江红》的指导中,她指出声乐是语言的升华,要求学生先朗读歌词,以讲故事的方式塑造人物形象,同时将字头咬准、元音唱透。她以“怒发冲冠”等词句为例,示范如何通过气息流动与共鸣腔体调节,平衡戏剧张力与声带健康。她建议学生多观察生活、积累情感体验,演唱时才能言之有物,并引用女高音歌唱家卡拉斯的名言“我从不演唱不理解的作品”,呼吁学生深入体会角色情感与文本内涵。在德奥艺术歌曲《奥丁的海上之旅》的指导中,她着重纠正德语语言发音细节,如“Schmied”的辅音清晰度、“Wind”中“W”的发音规则、“Schwarz”的辅音时值要长、“Mei-ster”喉咙要放松,并指出从第47小节开始,跳音伴奏需与连贯旋律形成对比。她通过示范德语元音的圆润处理与乐句的气息流动,引导学生将语言韵律融入音乐线条,才能实现“声、情、语”的有机统一。在中国艺术歌曲《忆秦娥·恒山月》这首经典作品为例,她强调古诗词演唱需以朗诵为先导,先解其意,再赋其声。她指导学生通过咬准字头、归韵字尾展现汉语声韵之美,避免高音区用力过猛。她进一步指出,年轻学生需通过观察生活、积累情感来弥补“声音成熟度与心智不匹配”的局限,真正将诗词意境转化为歌者的生命体验。在互动答疑环节中,郭森教授对现场学生提问的诸多问题给予针对性解答,如在多尼采蒂歌剧选段《你那美丽的形象》中,她指出高音区喉部肌肉需进一步解放,乐句起伏应依托横膈膜支撑而非局部用力,并现场示范如何通过增强气息流速提升高音集中度,她强调身体是乐器,气息是动力源;在高音弱唱这一技术上,她认为高音弱唱需以气息远距离投射为核心,通过横膈膜支撑而非单纯喉部控制;在花腔的灵巧性上,她建议可以从模仿经典录音入手,结合肢体律动解放喉咙,逐步形成个性化表达;在高音High C的稳定性上,她提出适度打开口型、保持喉位稳定,以“想音高”的思维引导声带闭合状态。
大师课尾声,贾鼐代表我系向郭森表示感谢。郭森教授不仅以国际化的艺术视野和充满温度的教育情怀精准解析作品,更以“声乐教育家”的使命感传递音乐与人生的真谛,她的指导既有对音乐细节的严苛把控,又充满对艺术追求的深刻哲思,同时为声乐拔尖人才培养树立了学习标杆。本次大师班是我系践行“德艺双馨”育人理念的生动实践,并展现了我系优秀学生扎实的声乐功底与求知热情。未来,我系将持续引进国内外顶尖专家,通过“大师班+舞台实践+国内国际赛事”的立体化培养体系,助力拔尖人才实现从技术训练到艺术表达的跨越,也为新时代高水平声乐演唱人才的成长提供沈音方案。
文 字 / 石從利
图 片 / 石從利
初审初校 / 周 月
复审复校 / 贾 鼐
终审终校 / 张 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