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进入
  • “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
  • 站点首页
  • 活动动态
  • 中央精神
  • 文献资料
  • 权威观点
  • 党课荟萃
  • 学习毛丰美
  • 先进典型
  • 警示教育
  • 视频点播
  • 红色歌曲
    • 声乐歌剧系党总支与思政教研部直属党支部联合举办
      “重走抗联路,奋进新时代”主题党日活动
    • 大连分院党总支赴和平区青年大街小学举办
      “报国恩 颂党情”大型文艺演出
    • 沈音•北方民族乐团应邀参加“营口有礼 民乐悦心”名家名曲音乐会
    • 戏剧影视学院党总支“五四”精神宣讲团走进沈阳理工大学开展宣讲活动
    • 大连分院召开第五次党总支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议
公共服务平台
  • “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先进典型>>正文
  •  
  • 点燃百姓心中的希望——记北镇市正安镇正二村党支部书记王桂兰(下)
  • 信息发布:党委宣传部(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    发布时间:2015-08-13 09:25:10
  •  
  •    “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因为没给任何人打下欠条而无愧无悔” 

        谁能扼住命运的咽喉,谁就是生活的强者。 

        走路如风、说话大嗓门,兴致来时,还能高歌一曲《少年壮志不言愁》。 

        和王桂兰在一起,如果没人告诉你,你很难看出她是一个重病在身的人。 

        1998年,刚刚跨进40岁门槛的王桂兰,被确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医生说,得了这种病,最多只能活五六年。而要治疗这个病,需要进行骨髓移植,至少要30万元。 

        30万元不是小数目,16年前对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 

        病床上,王桂兰辗转反侧,彻夜难眠。 

        她想到了白发苍苍的老母、相濡以沫的丈夫,想到了年仅5岁的小女儿和正在读书的大女儿,想到了难以割舍的正二村村民。 

        她怎舍得撇下他们,独自离开! 

        但命运又是如此残酷。 

        心爱的日记本上,留下了王桂兰当时的心迹: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寿命的长短,而在于人生价值的不同。在今后的日子里,我要多奉献、少索取,就像天上的星,春来无语、秋去无声,这样才能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因为没给任何人打下欠条而无愧无悔。 

        王桂兰想放弃治疗。然而她家乡的领导、亲朋和父老乡亲不肯放弃。 

        大家积极为她筹钱,4个弟弟也商量好要捐献骨髓,齐心协力要从病魔手中夺回他们的好桂兰、好姐姐。 

        一切都在紧张进行,但王桂兰却选择放弃骨髓移植,恳求医生用保守的药物疗法。

        医生不解。 

        王桂兰说,你不知道,在我们农村,攒30万元要多少人付出多少血汗呀! 

        生死面前,她首先想到的还是他人。 

        经过两个月的保守治疗,病情稍稍稳定,王桂兰就出院了。 

        然而,祸不单行,王桂兰到家不到1个月,她的妈妈和婆婆就在7天内相继离世。 

        接连的打击,并没有让王桂兰屈服,反而促使其更加拼命地工作。 1个月时间里,她带领村民完成了公路沿线40亩绿色通道的植树任务。 

        看到王桂兰这样拼命地工作,她的丈夫心疼极了,几乎是哭着哀求她:“桂兰,别再玩命了,咱家一不图名二不图利,只图你平平安安。有你在,我有妻子、孩子有妈,我们才是一个完整的家,否则,我们父女三人怎么办? ” 

        在随后的几年里,王桂兰的病多次复发,她也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然而,死神的魔爪尚未远离,一个致命的打击又突然降临。 

        2007年,年仅52岁的丈夫因病撒手而去。 

        接踵而至的灾难,几乎就要把王桂兰击垮了。 

        “天好像突然塌下来一样”,王桂兰病倒在床,一连数日,神情恍惚。 

        这时,熟悉的、不熟悉的群众纷纷前来探望。 

        那些天,王桂兰家的小院里总是挤满了人。这些朴实的村民扔下地里的农活,流连在这里,就是想在王桂兰人生最艰难的时刻,陪着她一起扛过这一关。 

        桂兰啊,你不能倒下,村里还有许多事等着你呢。 

        大姑啊,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你可要挺住呀! 

        书记啊,咱村的自来水还没通上,大伙还都盼着呢。 

        …… 

        在王桂兰的病榻前,无论是年长的还是年少的村民,都不停地给闯关路上的王桂兰鼓劲打气。 

        王桂兰终于挺过来了! 

        在村部的办公室里,人们又看到了那个扎着发髻、身材挺拔、微微有些发福的身影。 

        “能走到现在,是父老乡亲的这摊事儿,给了我精神上的支柱” 

        去年8月21日下午,正二村一公里外的一个沙场上,人声嘈杂。 

        两个正上小学六年级的孩子不幸在沙坑内溺亡,其中一个孩子是正二村村民何志良的孙子。 

        坑内,人们在紧张打捞。岸上,何志良的老伴杨亚丽几乎要哭昏过去。 

        “不知道该叫你大妹子还是叫大姐,这个时候,你一定要坚强些啊! ”闻讯赶来的王桂兰搀扶着杨亚丽,耐心地劝说着。 

        听着杨亚丽撕心裂肺的哭嚎声,很少在众人面前流泪的王桂兰也是泪流满面。 

        事后,因沙坑附近没有警示标志,也没有护栏,何志良开始找沙场老板讨说法。但老板躲了起来,怎么也找不到。 

        精神已经崩溃的何志良不懂法律,生平第一次遭遇这样的事,不知该咋办,事情就搁下了。 

        然而,没过多久,何志良突然接到王桂兰打来的电话,通知他去协商赔偿的事。经过协商,何家拿到了一定数额的赔偿金。 

        事后何志良才知道,是王桂兰和镇政府领导一道,费尽周折找到那个沙场老板,并做了说服工作。 

        “对桂兰,真是不知道用啥话来表达我们一家人的感激,她要是不插手,这钱我们到哪去要啊! ”说这话时,浑浊的泪水在何志良的眼眶里直打转。 

        村民们说,王书记闲不住,就爱管闲事。 

        平日里,像办低保手续、大病医疗报销、上户口这样的事,王桂兰都主动替村民办,有时镇上办不了的还要跑市里。其他诸如村民之间闹矛盾、两口子吵架之类的事,只要王桂兰知道了,她都要到场调解,而且往往调解得都很成功。时间长了,连外村的群众遇到纠纷,也来找王桂兰去调解。 

        大家说,王书记处事公道,说话在理,我们服气。 

        王桂兰说,农村的事,看起来都是小事,但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处理不好就是天大的事。 

        前年冬天,73岁的何连山和老伴吵架,老伴一赌气,回了阜新娘家,一走就是三个多月。 

        左等右等不见老伴回来,何连山抓耳挠腮,没了主张。 

        王桂兰听说这事后,把何连山老伴娘家的电话要了去。 

        何连山原想王桂兰也就是打个电话,劝劝就完事了。不想,王桂兰竟坐了3个多小时的大客车,亲自赶到何连山老伴的娘家去劝说,第二天就把何连山老伴领了回来。 

        “桂兰可是重病在身啊!如果路上有个三长两短,我们可咋向她的家人交代? ”回忆往事,何连山老两口仍感到深深的愧疚和自责。 

        把村民的事当自己的事,这些年,王桂兰有太多的事让村民念念不忘。 

        为避免郑玉伟家的猪被洪水冲走,王桂兰领着人冒雨趟过齐腰深的河水帮他转移;为了帮助王佐庭搬离漏雨的危房,王桂兰差点掉进湍急的河里…… 

        “我能走到现在,是父老乡亲的这摊事儿,给了我精神上的支柱。 ”王桂兰说。 

        “小康路上,不能让一个人掉队! ” 

    王春燕,王桂兰的同学,也是王桂兰的“闺蜜”。 

        “念书时,桂兰就要强,她是班长,学习拔尖,事事争先,高中没念完就入了党。 ”王春燕打心眼里佩服这个交往了几十年的好朋友:“选桂兰当书记,大伙儿都服气。 ” 

        是啊,谁不希望选一个智慧而又要强的人当“领头雁”呢? 

        事实证明,村民都没有看错人。 

        发展经济,王桂兰善于扬长避短,借船出海。 

        请生豆芽大户传授技术,再把村里700多青壮劳力推到了全国180多个蔬菜市场,正二村的豆芽产业越做越大。 

        正二村花生品质好、产量高,通过扶持大户搞加工,不仅解决了销路,还安置了300多村民就业。 

        利用奈广线穿村而过的优势,扶持56户村民在路两侧做买卖。 

        合村并镇后,利用闲置的校舍引进一家酒业公司,增加集体收入。 

        扶持养猪、养鸡大户,成立养殖合作社,带领上百户村民搞养殖。 

        就是这简单的几招,几年时间,王桂兰就把一个负债37万元的贫困村推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如今来到正二村,宽阔的马路、高高的路灯、簇新的院舍、随处可见的货车轿车,让人很难相信,1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幅“到处蚊蝇绕,家家乱堆草,春天尘土扬,雨后泥中跑”的破落景象。 

        为让村里年轻人安心在外打工经商,王桂兰又用三招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成立留守儿童之家,由专职教师负责全村103名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 

        成立助老服务队,悉心照顾34位留守老人的日常生活。 

        成立义务服务队,由在家的党员为外出村民代耕代种承包田,并看家护院。 

        王桂兰深知,要想把一个3000多人的村子带上小康路,单靠她一个人的力量肯定不行。 

        为此,王桂兰对全村96名党员设岗定责,建立党员致富责任区,把大家的积极性全部调动起来,为群众办实事。 

        小荒地屯是正二村的一个村民组,距正二村有1公里。 

        从小荒地屯到正二村有一条土路,也是小荒地屯唯一的外出通道。 

        小荒地屯人大都做干豆腐、养猪,可是这条道坑坑洼洼,村民往外运干豆腐不方便,收猪的商贩也不愿意来。 

        群众的不便,王桂兰看在眼里。多年来,一有空闲,她就带领党员去修这条路,但是小修小补的一直没能根本解决问题。 

        去年10月,王桂兰终于争取到一笔资金,在她的督促下,这条土道很快变成了柏油路。 

        出行方便了,小荒地屯人欣喜万分,商量着要把这条道取名“桂兰路”,并在路口立个碑。 

        村民代表找到王桂兰,刚一开口,就被王桂兰一口回绝:这是上级党委的关心,不是我桂兰的功劳,坚决不行! 

        2003年,正二、正三两村合并时,在新成立的正二村党支部会议上,王桂兰曾给支部成员立下 “军令状”:小康路上,不能让一个人掉队! 

        如今,11年过去了,合并后的正二村在王桂兰的带领下,人均收入已经达到1.5万元,并实现连续11年无重大刑事犯罪、无重大安全事故、无上访案件、无违规操办红白喜事、无党员违纪的佳绩。 

        成绩背后,王桂兰付出的艰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采访期间,记者发现王桂兰时不时就用力拍打双腿,便悄悄地向她的主治医生询问缘由。 

        医生说,除了白血病,王桂兰还患有严重的糖尿病,两腿发生神经病变,青一块紫一块的,她不停地拍打,是因为双腿已出现麻木症状。 

  • 发布人:周向东    责任编辑:周向东
  •  
  •  
  • 上一篇:与民贴心,自然为民说话——追记“辽宁好人·时代楷模”、凤城市大梨树村原党委书记毛丰美(上)
  • 下一篇:点燃百姓心中的希望——记北镇市正安镇正二村党支部书记王桂兰(上)
  •  
  •                              
  • 锐捷认证客户端    
  • 校址: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三好街61号 Copyright © 2016 沈阳音乐学院教育信息化中心All rights reserved.
    邮编:110818 辽ICP备0502594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