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进入
  • “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
  • 站点首页
  • 活动动态
  • 中央精神
  • 文献资料
  • 权威观点
  • 党课荟萃
  • 学习毛丰美
  • 先进典型
  • 警示教育
  • 视频点播
  • 红色歌曲
    • 声乐歌剧系党总支与思政教研部直属党支部联合举办
      “重走抗联路,奋进新时代”主题党日活动
    • 大连分院党总支赴和平区青年大街小学举办
      “报国恩 颂党情”大型文艺演出
    • 沈音•北方民族乐团应邀参加“营口有礼 民乐悦心”名家名曲音乐会
    • 戏剧影视学院党总支“五四”精神宣讲团走进沈阳理工大学开展宣讲活动
    • 大连分院召开第五次党总支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议
公共服务平台
  • “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先进典型>>正文
  •  
  • 一名大学生环卫工的“扫把人生”———记朝阳城市道路清扫保洁大队大队长夏志国(上)
  • 信息发布:党委宣传部(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    发布时间:2015-08-12 12:00:25
  •  
  • 辽宁日报记者 张辉

      “我和黎明同行/把你的前途扫净/我披着那耀眼色彩/只为你一眼晴明。”这首小诗名叫《马路清洁工》,6月1日,朝阳市城市道路清扫保洁管理大队大队长夏志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随口就低声吟了出来。

      从1996年被分配到清扫大队,夏志国已经在清扫一线工作了13个年头。城市有多大,他的“办公室”就有多大;马路的面积有多大,他们的服务范围就有多大。13年来,无论是面对冷漠的目光,还是嘲讽的语言;无论是闻听称赞的话语,还是接过奖章,他都坦然面对。13年来,他由一名大学生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环卫工,用行动诠释了“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环卫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取得了不平凡的业绩。

      今年“五一”前夕,在全省劳模表彰大会上,夏志国从省委书记张文岳的手中接过了省特等劳动模范荣誉证书。

      从彷徨到执着

      回忆起走上环卫清洁工之路的13年,夏志国感慨万千。

      1996年那个春光明媚的日子,从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工程专业毕业的夏志国怀着喜悦来到人事部门。当知道自己被分配到环卫局扫大街,而不是坐办公室当“干部”,他当时就懵了:一个堂堂的大学生怎么就成了清洁工?那十几年的书岂不都白念了?年轻帅气的大学生,今后就要与扫把和尘土作伴了?

      面对人生的第一次抉择,他彷徨了。去还是不去?去了,他害怕别人说自己没出息;不去吧,又怕失去了就业机会。毕业后的满腔热情,一下子化为一盆冷水,夏志国感觉自己一米八的身高,忽然间变得矮小了,碰到熟人也躲着走,整天无精打采。

      母亲看出孩子低落的情绪,背着夏志国到清扫大队报名当了临时工。他知道后,问母亲为什么这样做。母亲说:“妈看你太累了,是想熟悉一下怎么扫大街,好帮帮你。”夏志国听了,眼里含着泪。一向严厉的父亲,也语重心长地说:“英雄在哪都是英雄,狗熊在哪都是狗熊。”他也发现,周围的清扫员不论年龄大小,干起活来都十分认真,再苦再累也有说有笑,并没有感到自己比别人低一等。

      这时,一件事的发生,使夏志国的思想有了根本转变。一天,他看见一个小孩被一根绳子拴在马路边的树上,一问才知道,是他们路段的一名清扫员的孩子。这名清扫员家庭很困难,孩子小,没人照看,又上不起幼儿园,上班的时候只能带着孩子。怕孩子跑丢了,就用绳子拴在树上。

      母亲的关爱,父亲的教育,环卫工人的举动,使夏志国的思想有了明显转变,从心底迸发出一种力量:他要为环卫事业干出点样来。一根绳子拴住了环卫工人的孩子,也拴住了夏志国那颗火热的心。

      扫出英雄本色

      从那以后,夏志国像变了个人似的,每天总是早早地就来到路段,和工人们一起扫马路,搞保洁,谁有事请假,他就主动顶替。同学朋友的冷嘲热讽他不在乎,亲朋好友的耐心劝说他一笑了之,执着的性格让他消除了怕丑、自卑的心态,全身心地投入到环卫工作之中。

      夏志国的班组共4个人,负责离他家两公里的朝阳市郊一处马路市场的清扫任务,面积一万多平方米。每天午夜刚过,当别人还沉浸在温馨梦乡的时候,夏志国已骑着破旧的自行车,带着两米长的大扫帚来到清扫场地。刚开始他非常不适应,闹钟根本叫不醒,经常闭着眼睛下楼梯,天一黑就睡觉,吃饭都打哈欠。

      既然干了清洁工这一行就一定干好。在别人看来,扫街、撮垃圾是一项简单劳动,但真正干起来,还真有不少窍门。比如扫地时要学会左右手都会掌控扫把,可以省力;倒垃圾时不能全凭手腕的力量,那样很容易扭伤手腕。他在师傅吴春琴的帮助下,很快掌握了这些技巧,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因为年轻,最脏最累的活夏志国都抢着干。很快,他们这个班组就被评上了优秀。

      夏志国干活有劲了,脸上有笑容了,话也多了,和工人们的心也贴得越来越近了。他白天在大街上忙碌,晚上把身边同志们的感人故事记下来,还投稿到报社。他在工作中注意总结经验,为大队提出切合实际的意见建议。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他就在清扫大队脱颖而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大队的骨干。2002年,经过民主选举,夏志国走上了清扫大队大队长的工作岗位。

      带头干出样子

      当上大队长以后,夏志国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夏志国所在的大队主要负责城区11条主干道、11条次干道、68条其他道路和铁路沿线等386万平方米街路的清扫保洁工作。

      尽管担任大队长已经7个年头,可夏志国一天也没有离开过清扫一线。在这几年里,无论天寒地冻、刮风下雨,他都一如既往,每天与清扫工共同工作在一线,从凌晨普扫到白天保洁,每天连续工作达到甚至超过12个小时。

      过分的劳累和温度差异,使他患上了严重的荨麻疹,瘙痒难当,却从来没有向外人说过。虽然每天累得腰酸背痛,但劳动的艰辛并没有改变他对工作的态度。每年年三十,鞭炮声还未停止,他就与工人们一起清扫大街小巷。每逢市里组织的大型活动和重要的接待工作,他同一线工人们一起加班加点,大队的考勤簿上看不到他休息的记载。粗略统计,他每年的工作日要比正常工作日多出230个。

      环卫工作每年都要打“四大战役”:春季是爱国卫生清洁月,重点清理越冬垃圾;夏季主要是清扫地摊点的瓜皮菜叶;秋季要开展“绿叶杯”竞赛;冬季则要啃掉冰山。每当这时,身为大队长的夏志国都边指挥、边参战,作业不结束,工人不下班,他就不离开现场。他常和同志们说:“平时你们发点牢骚,生点怨气都行,但是在工作上、在关键时候谁也别扯皮。”

      2007年正月十四,朝阳下了场50年一遇的大雪。为了保证正月十五秧歌会演的顺利进行,夏志国清晨就和机关同志及一线工人一起开始除雪,一直干到深夜,确保秧歌会演如期举行,受到市领导和主办部门的表扬。2003年省里组织的“绿叶杯”评比,正赶上夏志国的父亲住院,他和哥哥、姐姐都去护理。为了干好工作,给朝阳市争得荣誉,他天天都是从天亮忙到天黑,晚上到医院护理时,坐着坐着就睡着了。一向严厉的父亲心疼地说:“小三儿,你回家睡吧,这里有你哥哥姐姐就行。”那一年,在省“绿叶杯”评比中,朝阳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13年的风吹日晒,只有30多岁的夏志国,看起来像四五十岁。对此,他满不在乎:“咱既然把青春都献给环卫事业,为啥不好好干呢?否则,青春不更浪费了吗?”身教重于言教,行动是最好的语言。职工们从夏志国身上看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奉献精神,也看到了一名基层干部兢兢业业、身先士卒、任劳任怨的人格魅力和敬业精神。

  • 发布人:周向东    责任编辑:周向东
  •  
  •  
  • 上一篇:扫出一片新天地———记朝阳城市道路清扫保洁大队大队长夏志国(下)
  • 下一篇:长留清白在人间——追记辽宁省辽中县信访局原局长潘作良
  •  
  •                              
  • 锐捷认证客户端    
  • 校址: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三好街61号 Copyright © 2016 沈阳音乐学院教育信息化中心All rights reserved.
    邮编:110818 辽ICP备0502594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