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脉笙音连接荆楚与辽沈,两地院校共探育才路径
10月29日,《笙音致远,南北和鸣》联合音乐会顺利举办,引发音乐界关注。此次活动由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器乐系与武汉音乐学院中国器乐系联合主办,是全国首个聚焦民族器乐(笙)研究生教学互动交流的专项活动,为高等音乐学府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提供了实践参考。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器乐系师生共同观看了音乐会。
活动总策划人、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器乐系主任张科威表示,院校间的交流应打破壁垒,以研究生这一富有活力与创造性的群体为纽带,能更好地推动民乐传承发展,为演奏人才培养探索新路径。
打破地域壁垒搭建教学交流平台
长期以来,国内顶尖音乐院校间的交流多集中于大师班、学术研讨会或综合性演出。此次沈音与武音另辟路径,将交流重点放在研究生教学环节的深度对接,突破了单一舞台展演的形式,聚焦教学理念、演奏技法、艺术风格及学术思想的交流互鉴。活动构建了从课堂到舞台、从教师到学生的全方位交流机制,形成了可参考的笙专业校际交流模式。
南北风格交融展现笙乐多元魅力
笙作为中国古老的簧管乐器,在不同地域文化浸润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武汉音乐学院植根荆楚大地,其笙乐兼具南方灵秀婉转与江汉平原的开阔气息;沈阳音乐学院依托关东文化,笙音更显高亢苍劲的气质。音乐会上,两校研究生依次登台,曲目既涵盖彰显地域特色的经典作品,也包含考验协作能力的重奏、合奏节目,南派细腻精巧与北派粗犷豪放的艺术特质交相辉映,生动诠释了“南北和鸣”的活动主题。
聚焦教学相长探索人才培养路径
本次活动的核心价值在于深化研究生教学实践。期间,两校导师团队联合开展公开课与教学研讨会。武汉音乐学院研究生导师谭军教授以《基于复合型人才培养视野下的笙演奏传承与创新》为题作专题讲座,提出笙演奏艺术的传承与创新需突破单一技艺训练,构建融合传统精髓、现代审美、跨学科协作与舞台创新的发展体系,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思路。沈阳音乐学院研究生导师文佳良教授围绕《研究生教学如何适应新时代的需求》,从曲目选择、教学方式革新、内容深度拓展等方面,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高层次、创新型笙乐人才的培养路径。
参与活动的研究生在展示个人技艺的同时,通过观摩对方演奏、聆听导师点评,反思自身不足、汲取艺术养分。这种跨地域的“比较式学习”与交流体验,有助于打破单一教学体系带来的思维局限,对激发艺术创造力具有积极意义。
此次《笙音致远,南北和鸣》交流音乐会的成功举办,既是南北笙乐艺术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民族音乐教育开放交流的一次有益实践。其构建的校际教学交流模式,为全国艺术院校提供了参考,也为中国民族音乐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动力。
文 字 | 民族器乐系
图 片 | 民族器乐系
初审初校 | 袁宗苗
复审复校 | 张 明
终审终校 | 张科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