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院承办的“2025年高等学校理论作曲学术研讨会”系列活动之一,10月26日,由著名作曲家、钢琴家高平教授主讲的 “高平和Jack Body钢琴作品赏析” 讲座在三好校区音乐厅举行。此次讲座围绕“联动、协同——理论作曲学科大中小一体化发展”这一主题,分享最新研究成果,探索提升理论作曲学科教学和科研水平的路径与方法。来自国内高校音乐学科理论作曲领域的专家学者、作曲专业的学生以及我院音乐教育学院的师生代表300余人参加。讲座由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理论作曲学术委员会主任吴春福教授主持。
高平教授在作曲领域深耕多年,创作风格多元且极具深度,其作品在文字意象与音乐表达的融合上颇具特色。讲座以“文字与音乐的交互”为核心主题,深入分析高平教授与作曲家Jack Body的四首钢琴作品,探索文字在音乐创作中的叙事、情感塑造等功能,以及音乐如何通过和声、旋律、结构等元素回应、拓展文字的内涵。
活动现场,高平教授以他创作的一种将钢琴与诗歌融合的新型创作题材的两首作品《晚窗》《白粥》及Jack Body的两首作品《The Street Where I live》《Sarajevo》为例,这种表演形式要求钢琴家在演奏的同时还要进行“唱”,其中包含美声、念白声、喊叫声、呼气声等多种有音高或无音高的发声方式。这类作品超越了传统的艺术歌曲伴奏模式,实现了钢琴与诗歌在艺术本体层面的平等对话与有机融合。钢琴不再是单纯的伴奏工具,而是与人声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音乐——文学叙事整体。通过现场演奏钢琴与独白的对话,分析创作理念,生动展现了文字与音乐在作品中相互交织、彼此赋能的精妙关系,从创作背景、技法运用、文化内涵等多个维度,对作品进行了细致解读。不仅用音乐渲染诗歌的意境,更直接用琴声“言说”、模仿、呼应甚至解构诗句,使钢琴部分本身也具有了强烈的叙事性和表现力。人声的吟唱则更贴近诗歌的原始韵律与情感张力,时而吟诵,时而歌唱,与钢琴交织出丰富的音响层次。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人特点与国际视野,他的创作在传统革新的基础上使钢琴作品有一种新意迭出、畅快淋漓的感觉。在为与会师生呈现了一场兼具学术性与艺术性的视听盛宴的同时,也给大家带来两个方面的启示:第一是我们在现代音乐的环境下如何去捕捉创作的灵感,第二是如何在钢琴作品中去探究现代音乐,在现代音乐背景下该如何创作及演奏钢琴作品。高平教授的这一探索,不仅拓展了钢琴的艺术表现疆界,为中国钢琴音乐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与鲜明的当代气质,也为音乐与文学的跨媒介融合提供了富有创见的实践范例,在当代中国钢琴作品创作中具有独特的价值与意义。
此次活动的举办,不仅为理论作曲领域的学者、师生搭建了深度交流的学术平台,更以具体作品为载体,直观呈现了文字与音乐跨界融合的创作逻辑与美学价值。活动中对创作技法的拆解、文化内涵的挖掘,既为高校理论作曲教学提供了鲜活的实践案例,也为青年创作者打开了“以文字为媒、以音乐为语”的创作思路。这种兼具学术深度与艺术感染力的交流形式,有效推动了理论作曲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创新,对培养具备跨学科思维的音乐人才、提升学科整体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 字/刘姿麟 王小溪
图 片/音乐教育学院
排 版/吴海铭
初审初校/黄雅彬
复审复校/孙宏娟
终审终校/吴家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