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献礼新中国成立76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沈阳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喜乐”寻访实践团依托辽宁红色六地资源,以“音乐+思政”创新模式走进辽宁红色展览馆,开展了一场有深度、有温度、有力量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辽宁是一片浸润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土地。“红色六地”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精神的富矿。从抗日烽火到工业振兴,从英雄战歌到改革新篇,这里每一处旧址、每一个故事,都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寻访实践团立足艺术专业优势,通过“沉浸式寻访、专题化研究、艺术化宣讲、长效化共建”四维路径,深挖红色精神内核,依托音乐专业优势,探索红色文化育人新范式,助力辽宁全面振兴。活动中,实践团成员们带着崇敬与思考,深入六地实地走访,一曲一精神,一地一丰碑,通过讲唱红色经典歌曲、实物观摩、讲解聆听等,深刻体悟红色江山来之不易,更加坚定新时代青年初心使命。他们不仅是红色历史的“寻访者”,更是红色文化的“传播者”与“创演者”,以实际行动,让青春的脚步踏向红色热土,让艺术的旋律激起历史回响。
一、音乐思政·声入人心
实践团成员结合实地见闻,围绕“喜乐艺韵寻红迹·六地初心续薪火”主题,在桓仁东北抗日义勇军纪念馆、滨河湾社区分别开设“音乐+思政”微党课,用青春的语言讲述厚重的历史,让理论不再遥远、信念更加坚定。《松花江上》奋起抗争的磅礴力量,《我的祖国》诠释英雄们用青春和热血誓死守护的家园,《国际歌》合唱激昂回荡,《咱们工人有力量》句句铿锵,《唱支山歌给党听》情感真挚深沉,《义勇军进行曲》蕴含着“永不屈服、永远向前”的民族气节……同学们以专业演绎还原历史情境,让观众在旋律中感悟初心、在歌声中凝聚力量。
二、调研访谈·倾听民声
实践团成员为深度挖掘红色记忆传承现状,精准把握群众文化需求,以“调研+访谈”为抓手,扎实开展“倾听民声”行动,为后续红色艺术实践筑牢现实根基。同学们带着对红色历史的敬畏,走进东北抗日义勇军纪念馆、“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中国工业博物馆、辽沈战役纪念馆、抗美援朝纪念馆、雷锋纪念馆,并深入社区一线,与场馆负责人、老党员、专业讲解员、社区工作者等群体面对面交流。从老党员口中的革命往事到场馆负责人对红色资源保护的思考,从讲解员传播红色故事的心声到社区工作者对红色文化融入基层的建议,同学们认真记录每一段鲜活叙述、每一个珍贵观点,在真诚对话中还原红色记忆代代相传的真实图景,也让红色精神的时代内涵与时代新义愈发清晰。本次寻访不仅收集到群众对红色文化传播的真实期待与宝贵建议,更让大家明确了艺术创作的方向——贴近群众需求、贴合时代语境,让红色文化真正走进人心。
从走进红色场馆到奔赴社区基层,从聆听历史到演绎历史,同学们以艺术为桥梁,以实践为课堂,真正实现了“在行走中学思政、在演出中传精神、在调研中察实情”。这个夏天,他们不仅提升了专业素养,更筑牢了信仰根基。
今后,作为新时代鲁艺传人,寻访实践团全体师生将进一步发挥政治性与艺术性深度融合的传统优势,深挖红色文化资源,继续以青春之名、以艺术之力,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辽宁“六地”精神的时代新义,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让红色故事传得更远、唱得更响、扎根更深!
文字 /孙堂钰(学生)
图片 /苗斌斌(学生) 李欣阳(学生)
排版 /张芷兮(学生)
指导教师 /刘佳楠
初审初校 /李静霞
复审复校 /赵晓晨
终审终校 /李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