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教学质量,夯实师资队伍根基,音乐教育学院在“2025年春季教学质量提升月”之际成功举办了系列教学公开课。此次活动吸引了学院师生的广泛参与,在推动教学经验深度交流、助力教学水平稳步提升等方面取得有效成果。 在本次“教学质量提升月”活动中,学院精心组织了多场公开课,涵盖声乐、钢琴、民乐、音乐理论等多个专业领域。授课教师们以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为学生们带来了精彩纷呈的课堂体验。
音乐教育系
音乐教育系举办《中西方音乐史中的那些事》公开课,主讲人是张丽娜老师。此次公开课以时间为线索,以作品对人类文化价值的贡献为研究方向,探寻音乐文明的对话与碰撞,梳理中西方音乐史上的关键节点与互动脉络,巧妙地抛出九个问题来引出中西方音乐史中的二元对立。张丽娜老师指出“音乐是民族灵魂的镜子,也是人类共同的语言,唯有在对话中理解差异,在差异中寻找共鸣,才能让音乐真正成为连接世界的桥梁。”
声乐教育系
在教学质量提升月之际,声乐教育系成功举办《科技赋能音乐教育,现代信息技术与声乐教育深度结合实践模式分享》以及《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自弹自唱能力培养的关键问题与教学展示》两场公开课,主讲人分别是张昊、解伟老师。这两节公开课不仅展示了声乐教育系在教学改革方面的积极探索,也为师生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对科技赋能音乐教育以及自弹自唱能力培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师生们收获颇丰。
民族声乐教育系
由民族声乐教育系梁钰、姚礼两名教师带来的公开课《口腔状态与声音共鸣之间的关系》《重温红色经典——中国红色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研究》于教学质量提升月之际开展。两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现场的讲解和演奏,诠释了民族声乐演唱的技巧和对红色艺术歌曲钢琴伴奏与演唱的完美融合。两节公开课不仅体现了教学上的专业水准和创新精神,也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声乐演唱和钢琴伴奏水平,同时也让大家在学习中感受民族声乐的艺术魅力和红色经典的精神力量。
键盘器乐教育系
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键盘器乐教育系举办题为《回望峥嵘岁月,畅弹“红色娘子军组曲”》公开课,主讲人为张鲜华老师。她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这部作品的时代背景,以及它承载的革命精神和文化价值。张鲜华老师以娴熟的技巧和充满激情的演奏,将《红色娘子军组曲》演绎得栩栩如生。通过此次公开课,让学生们深刻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让师生们在享受美妙音乐的同时,接受了一次思想的启迪,激发学生们的爱国情怀,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抱负的有志青年。
民族器乐教育系
民族器乐教育系举办题为《从传统到现代——笙的发展与延新之路》和《管子的历史传承与现代发展创新》两节公开课,主讲人是都诗文、梁昕老师。公开课上,两位老师分别从笙的发展脉络、管子的起源讲起,再到现代音乐中不断创新发展的历程。通过现场演奏,让学生们感受民族乐器独特的音乐魅力。这两节公开课不仅让学生们深入了解了笙与管子的历史文化内涵,也让他们看到了传统民族乐器在现代音乐发展中的无限可能,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乐器的理解能力和演奏水平,让他们感受到民族器乐的独特魅力。
音乐教育系(三好)
为扎实推进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对中国经典音乐作品的理解与演绎,提升专业素养与艺术表现力,由音乐教育系(三好)杨琳、马思明两名教师带来的公开课《中国作品“绣金匾”演奏分析》和《中国作品“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演唱分析与艺术处理》在教学质量提升月活动期间开展。公开课上,师生们一同沉浸在《绣金匾》的悠扬旋律与《定风波》的旷达词境中,在感受中国音乐独特魅力的同时,探索演奏与演唱的专业技巧。这两场公开课,不仅是专业教学上的一次精彩展示,更是对中国经典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通过公开课,让更多的学生深入领会中国音乐的魅力,为推动文化的发展贡献力量。
本次系列公开课是学院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通过公开课的展示与交流,为师生搭建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平台,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专业素养,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同时在学院内营造了浓厚的教学氛围。未来,音乐教育学院将继续以提升教学质量为核心,持续开展各类教学活动,为学院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文 字:各 系
图 片:各 系
排 版:吴海铭
初审初校:李 冰 杨丹旎 张晶晶 杨佩红 刘 娜 冯玉琼 黄雅彬
复审复校:孙宏娟
终审终校:吴家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