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沈音附中党总支第二党支部举办两场音乐思政课,分别是民乐学科邹菲讲授的“弦歌逐梦——《第六二胡狂想曲》里的家国情怀”和演唱学科关峤讲授的“青春咏歌·民族铸魂——《龙的传人》中的青春朝气与民族根魂”。两位教师立足课堂主阵地,共同呈现“音乐+思政”深度融合的公开课,借琴弦传递文化根脉,以乐声厚植家国情怀。
 
	      党总支书记胡术艺,党总支副书记谢晓宇,党总支委员、第二党支部书记杨松及党员、教师,民乐学科、演唱学科的学生等100余人全程参与本次公开课学习。本次公开课由杨松主持。 
	      课上,第二党支部党员、民乐学科教师邹菲首先回溯创作背景:这部作品不仅是技巧的展现,更藏着作曲家对西藏的深情向往——慢板的悠扬是对雪域高原的礼赞,快板的激昂是对民族团结的咏叹。随后,她结合乐谱逐段拆解:慢板段落中,她指导学生要运弓如缕、揉弦细腻,将“雪山融水般的旋律”与“牧民生活的烟火气”娓娓道来;在快板节奏处,要手腕灵活翻转、跳弓清脆利落,模拟出“赛马会上的欢腾”“建设者们的号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拉准音符”进入“拉出情感”。正如她在总结中所说:“我们弦歌的不仅是旋律,更是《第六二胡狂想曲》里的家国情怀。同学们当以琴弓为笔,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写就‘守得住乡音、奏得出家国’的逐梦乐章!” 
	     演唱学科关峤在“青春咏歌·民族铸魂——《龙的传人》中的青春朝气与民族根魂”公开课上,以歌为媒、以问为引,将思政教育深植音乐课堂。她逐句拆解“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的文化意蕴,从“龙”的图腾起源讲到“血脉相连”的民族认同等引导式提问,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教唱环节,她逐字纠正咬字、打磨情感、指导呼吸,将“细致入微”落在每个音符上。其以音乐为桥,让《龙的传人》升华为青春宣言,在旋律、问答、示范、演唱中厚植民族根魂,用歌声为青春注入“强国有我”的底气。 
	         两位老师的音乐思政课,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指导精准,对乐曲的理解透彻,思政内容挖掘充分,融入课程恰到好处。 
	     “乐韵育人 思政润心”系列音乐思政课,是附属中等音乐学校党总支以党建引领教育教学的生动实践。课程由第二党支部联合民乐学科、演唱学科共同举办,通过支部统筹、党员领航、群团联动模式,推动支部活动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更以党建带团建促群建,凝聚党员教师、青年教师、团员学生的育人合力。下一步,附中党总支将持续深耕大思政教育,以音乐为媒、以党建为核,培养更多“听党话、跟党走、能担当”的新时代艺术人才,让红色基因在弦歌不辍中代代相传。 
	
 
	文 / 杨松 
	图 / 岳欣宁 
	编辑排版 / 杨海婷 
	初审初校 / 杨松 
	复审复校 / 谢晓宇 
	终审终校 / 胡术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