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院第二次党代会召开以来,戏剧影视学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立德为根本、以树人为核心,牢固树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不断推动党的建设、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努力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文艺工作者。
一、党建强基固本,汇聚发展合力
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提升党建工作水平,推动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持续提升基层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学院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一)把牢政治方向,筑牢发展根基
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持续加强党对学院工作的全面领导,严格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规范议事程序,提升决策科学化水平,形成党政分工合作、各部门齐抓共管、各项事业协调运行的工作局面。在学院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工作中连续获“好”等次。扛牢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常态化推进廉洁教育,加强党员干部警示教育。制定《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方案》,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施教。创作廉洁小品、书画和有声读物等,营造崇廉尚洁氛围。
(二)强化理论武装,推进“一融双高”
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党纪学习教育、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打造“专业+党建”品牌,创作剧目《并不遥远》《传承》《延水谣》《骗局》等,录制《百年鎏声》系列有声读物、“情景式”宣讲微课堂。话剧《延水谣》获批教育部2024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并被省委教育工委评为“辽宁省高校校园原创文化精品示范项目”。加强网站、微信公众号管理,率先制定《戏剧影视学院新闻信息发布“三审三校”实施办法》。
(三)加强组织建设,夯实基层堡垒
持续规范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入推进党建“双创”建设,获批学院党建工程立项90项,其中获一等奖12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6项。发展党员339人,为党组织源源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学院党委(党总支)荣获省委教育工委“校园先锋示范岗”,沈阳音乐学院“先进基层党组织”、首批“创建党建工作标杆院系”称号。下设党支部荣获省高校先进党组织、省高校“红旗党支部”、省高校“校园先锋示范岗”、省“创建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沈阳教科系统首批党支部规范化建设示范点、沈阳音乐学院“先进基层党组织”“创建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红旗党支部”等。
二、深化教学改革,提升办学质量
紧扣学院总体办学目标定位,以“高水平、有特色、国际化”为办学理念,全面深化专业建设,致力于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戏剧影视人才。
(一)优化专业结构,提升教学质量
主动打破学科壁垒,着力搭建教学与实践创作联合平台,构建“创、演、制、播”一体化的戏剧作品创作链,打造各专业相互依托、协调发展的专业集群。2017年至今,学院及师生累计荣获国家级奖项50项、省级奖项651项,先后获批3项省级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4项院级项目及12项教材立项;原创音乐剧《鹤之缘》荣获辽宁省教学成果二等奖;《音乐剧舞蹈训练》《广播节目播音主持》《文艺作品演播》课程获批辽宁省一流本科课程;《舞美设计创作与体现》《节目主持》课程获批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课程思政示范项目;教师在各级教学大赛揽获24项个人及团队奖项。
青年学子在各大赛事中频频崭露头角,先后荣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四届全国大学生主持人大赛全国总决赛五强、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一等奖、全国第二届PALM杯专业灯光数字设计大赛三等奖、第十届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歌剧声乐展演(音乐剧组)一等奖、“海峡两岸”全国主持新人大赛银奖和铜奖、第十届“孔雀杯”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声乐展演中荣获“铜孔雀杯”等。
(二)加强师资建设,优化人才成长
始终将人才工作作为事业发展重中之重,坚持引育并举,强化教师队伍内涵建设。加大人才队伍培育力度,在人才制度、岗位体系、考核流程等方面不断改革探索,持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通过教师培训、学术交流等方式,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与专业素养,为培养高素质艺术人才提供有力师资保障。
坚持有组织推荐和有计划培育高级别人才项目,现有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1人、“万”人层次2人。2017年以来,通过人才引进和教师培养,师资队伍结构得以改善。具有博士学位专任教师6人,占比达5%,较2017年提高5个百分点;具有教授、副教授职称教师34人,占比达28%;45岁以下青年教师95人,占比为77%,形成一支作风优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三)深化校企合作,推动实践育人
与国内知名艺术院团、企事业单位紧密合作,共建大学生实习实践和就业实习基地。原创话剧《三见眉语》荣获辽宁省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第六届中国校园戏剧节优秀展演剧目奖,并获批2017年度辽宁省文艺精品创作生产专项资金扶持项目;原创广播剧《信仰的纯度》荣获辽宁省第十七届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评选“优秀作品奖”。
坚持“以赛促学,以创促就”,积极探索“专创融合”,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定期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申报工作。2017年至今,申报创新创业竞赛项目千余项,获奖近500项,其中国家级奖项8项、省级一等奖89项。学生马阔荣获2021年“辽宁省华育大学生年度人物”,学生荆志浩荣获2019年“辽宁省华育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
三、深化国际交流,传播沈音声音
积极拓展对外交流渠道,构建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合作格局。2019年6月,德国图林根歌剧院院长兼艺术总监凯·昆泽到学院开展业务交流,观看拟参加辽宁省第七届大学生戏剧节展演的原创话剧和音乐剧,并就剧目进行指导。高雅、郜晨昊、滕婉宁、梅阶一等优秀毕业生先后赴美国曼哈顿音乐学院、法国里昂大学、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艺术大学、伦敦艺术大学伦敦传媒学院、英国爱丁堡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攻读硕士学位。
学院师生在国际赛事上也取得骄人成绩。2021年7月,在第九届韩国春川国际声乐比赛中,音乐剧系副主任陈煜、青年教师侯莹莹分别荣获音乐剧D组(教师组)二等奖、三等奖。学生高雅、吴美赢、王瀚嶙、郭洺金、刘玥岑、刘艺淳、戴妍荣分别荣获音乐剧A组(学生组)一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同年7月,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系《共享艺术馆》项目荣获“中美青年创客大赛”决赛二等奖。2024年10月,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系副主任刘森作品《无题》入选2024年中韩文化艺术交流展。
四、加强平台建设,激发创新动能
依托“辽宁省高等学校新型智库——沈阳音乐学院戏剧影视学科研究中心”,以“凝聚学术资源、整合研究力量、服务地方发展”为宗旨,持续推进“学科交叉融合”,着力加强“有组织科研”,通过项目组建多支科研和研创团队,围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信息建设、咨询服务、深化科研改革等,为全面推进戏剧与影视学学科建设提供有力科研支撑。
学院先后获批“双一流”项目4项,省级科研项目12项,市、院级项目45项;举办专家讲座、会议、论坛等学术活动53场;教师发表论文224篇,出版专著41部。2023年,沈阳音乐学院戏剧影视学科研究中心(智库)科研平台优化重组评估顺利通过,并举办“新文科背景下高校播音与主持人才培养策略”研讨会。学院先后邀请吴洪林、谢海威、李会清、陈国峰、高广健、孟昭宜、张庆山、王道诚、景作人、林乐成、王琦、宋琦侠、李铭、贾毅宁、汤双雁、周星、边文彤、郑棋元、李彦、杨佳等专家来院讲学交流,不断开拓师生艺术视野。
五、厚植人才优势,服务文化建设
主动践行服务地方发展的使命担当,通过打造系列社会服务品牌项目,探索更多推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发挥艺术资源优势,组织师生先后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奋斗吧 中华儿女》音乐舞蹈史诗、首届东北三省一区教育系统文艺汇演、辽宁省大型廉政主题音乐会《清风颂》及省、市各界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等重大演出。
深入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和艺术惠民展演。2018年,创作复排话剧《三见眉语》演出27场;2025年,创作排演音乐剧《拾光》省内巡演12场。2021年,组建“薪火”宣讲团走进沈阳高校、中小学、社区开展理论宣讲9场,被辽宁团省委授予“辽宁省红色理论宣讲团优秀团队”称号。2023年,组建11支“红色文艺轻骑兵”小分队,将文艺节目送至社区、学校、福利院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展现沈音学子朝气蓬勃的青春风貌。
学院第三次党代会召开在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戏剧影视学院将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紧紧锚定学院第三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全面擘画戏剧影视学院事业发展新蓝图,激励引导党员干部师生凝心聚力、团结奋进,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加快推进戏剧与影视学学科建设,为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在服务教育强国、教育强省建设中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
文 / 戏剧影视学院
初审初校 / 白雪姣
复审复校 / 商 迪
终审终校 / 李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