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沈阳,热情与活力交织。7月12日晚,第二届中国(沈阳)喜剧电影周在辽宁沈阳落下帷幕。喜剧影人、观众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中国喜剧的高光时刻。第二届中国喜剧节电影周期间,来自沈阳音乐学院附属中等舞蹈学校的国标舞、芭蕾舞与中国舞的90名学生在开幕式与闭幕式演出中绽放青春光彩。从六月流火到七月蝉鸣,他们以近一个月的高温坚守,将专业功底化作文化表达,让舞蹈成为传递欢乐的纽带、润泽城市的笔墨,在服务辽沈地区文化建设的实践中,深刻诠释着“艺术为民、文化润城”的初心与担当。
一、汗浸盐痕:高温提纯“艺术惠民”之初心
参演的90名学子,涵盖国标舞、芭蕾舞、中国舞三个专业,最小的仅为中专一年级。为在全国观众面前完美展现学院的艺术水准与辽沈大地的艺术活力,沈音舞校的师生们将排练场化作“修行地”——六月下旬至七月初的沈阳,持续高温让舞蹈教室的镜面布满水汽,练功服在汗水浸透与体温烘干的循环中,凝结出层层盐渍,那是青春舞者对艺术标准的忠贞坚守。
“每天6小时高强度训练,从一个转身的角度到群舞的呼吸节奏,都要抠到分毫不差。”一位国标舞学子的话,道尽了背后的执着。喜剧的内核是共情,舞蹈的使命是传递,当不同舞种在合排中碰撞出火花,当老师带着大家反复打磨《东北风》的民俗韵味、《大笑燃烧卡路里》的快乐张力,他们深知:每一滴汗水,都是为了让艺术更贴近人心;每一次重复,都是“让优质艺术资源惠及人民”的具体实践。这份认知,让高温下的每一个旋转都充满力量。
二、领导护航:关怀鼓舞“文化润城”之动力
排练、彩排和演出期间,沈音舞校党总支书记伍爱京、校长王晓玲、副书记黄山、副校长王楠多次带着解暑饮品与清凉礼包走进排练场,指尖的清凉驱散了夏日的燥热,更传递出学院对“艺术服务城市”实践的重视。
“避开正午高温排练,让孩子们既出成果,又保健康。”伍爱京书记的叮嘱,不仅是对师生的体恤,更是对“可持续艺术实践”的考量——艺术润城,既要高质量输出,也要对创作者心怀温度。伍爱京书记望着孩子们被汗水浸湿的头发,语重心长:“沈音的舞台从不止于校园,你们的舞姿,也是城市文化名片的一部分。要让观众从你们身上,看到辽沈地区艺术教育的厚度,看到院校以艺惠民、以艺润城的热忱。”
这份关怀化作了学子们的动力。“校长说我们的舞蹈能为辽宁增光、为沈阳添彩时,突然觉得肩上有了沉甸甸的责任。”一位中国舞学子笑着说。领导们与师生一同审看排练、提出建议,从节目编排到情感表达,将“艺术融入城市肌理”的理念渗透在细节里,让这场演出超越了单纯的表演,成为一次深刻的“文化实践课”。温情护航:校领导的关怀与鼓励。
三、舞台绽放:舞姿书写“艺术为民”之答卷
当开幕式《东北风+斧头帮》的旋律响起,沈音学子用豪迈的舞步勾勒出东北大地的精气神,让民俗文化在喜剧舞台上焕发新彩;《路灯下的小姑娘》的轻盈舞姿,又以浪漫笔触描绘出城市夜生活的温情,两种风格的切换,恰是艺术服务多元受众的生动体现。闭幕式上,《喜剧辽宁,快乐满屏》等节目更是将地方特色与喜剧精神深度融合,台下阵阵掌声,是观众对“艺术惠民”最直接的回应。
“这些孩子的舞蹈有灵魂,不仅跳得好,更能让人感受到那份对土地的热爱、对观众的真诚。”电影周组委会的评价,点出了演出的深层价值——它不再是孤立的艺术展示,而是沈音以专业实力参与城市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观众驻足舞台边所言“这才是青春该有的样子,这才是沈阳的活力”,更印证了:当艺术走出象牙塔,与城市发展同频、与百姓需求共振,便能绽放出最动人的光彩。
从排练场的汗流浃背到舞台上的精美呈现,沈音学子用舞姿证明:艺术的高度,从来不只在于技巧的精湛,更在于是否扎根土地、服务人民。参演中国(沈阳)喜剧电影周,是一次专业能力的历练提升,也是一次教学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一次“艺术润城、文化惠民”的深刻践行——它让全国看到,沈阳音乐学院附属中等舞蹈学校正以培养“有情怀、有担当的艺术人才”为己任,让青春力量成为推动地方文化繁荣的鲜活注脚。在服务辽宁文化建设的进程中,他们以青春之名书写担当,让全国观众看到了辽宁文艺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可能。
文/匡婉嘉
图/国标舞学科
编辑排版/杜莹莹
初审初校/李文旭
复审复校/黄 山 王 楠
终审终校/伍爱京 王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