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强党员党性修养,传承学院红色基因,7 月 11 日,学报编辑部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前往学院校史馆,以沉浸式参观学习的方式,追溯学院从延安鲁艺到沈阳音乐学院的光辉历程,在触摸校史脉络、感悟鲁艺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
在“延安鲁艺”展区,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倡导成立鲁艺的史料瞬间将我们的思绪拉回1938 年。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高等专业艺术院校,这里不仅记录着学院的起点,更镌刻着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的“紧张 严肃 刻苦 虚心”校训。站在鲁艺教室复原场景前,看着展柜里当年的教材与乐器,我们真切体会到,那时的鲁艺不只是培养抗战文艺干部的学校,更像一座淬炼青春的熔炉,就像史料里记载的那样,鲁艺师生如同种子,从延安撒向全国,在各地生根结果,成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开拓者。顺着展线走到“东北鲁艺”“东北音专”展区,我们从实物展品和历史图片中,清晰看到学院在时代浪潮中的变迁:抗日战争胜利后从延安迁至东北,1949年更名为东北鲁迅文艺学院,1953年以音乐部为基础成立东北音乐专科学校,1958年正式定名沈阳音乐学院。每一个时间节点背后,都是学院扎根东北、坚持艺术教育的坚定步伐,这也让身处学报岗位的党员对“校史”二字有了更具体的认知。
在“改革开放前的沈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沈音”“新时代的沈音”展区,让大家驻足的是那些熟悉的音乐家名字与经典作品背后的故事。冼星海、马可、李劫夫、雷雨声、秦咏诚、谷建芬……展柜里他们的创作手稿、用过的乐器,仿佛在诉说着创作时的热忱;《黄河大合唱》《南泥湾》《我们走在大路上》《我和我的祖国》《红梅赞》等作品的诞生背景介绍,更让我们深刻理解了“以音乐为武器、以文艺塑魂”的含义。尤其是在雷雨声《光荣啊,中国共青团》、秦咏诚《海滨音诗》的手稿前,这些曾陪伴我们成长的旋律,原来都源自我们学院深厚的艺术积淀,这种亲切感与自豪感油然而生。
参观结束后,大家更加明白校史馆的意义:它不只是红色校史教育基地,更是让每一位沈音人触摸初心的地方。作为学报编辑部的党员,我们不仅在此次活动中补足了校史知识,更上了一堂生动的党性教育课。观后大家一致认为,要把这次参观学到的鲁艺精神、红色基因,融入日常的编辑出版工作中,用更严谨的学术态度打磨稿件,用更深厚的文化自觉传播学院的学术成果,为学院助力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贡献学报编辑部的一份力量。
文/ 学报编辑部
初审初校/ 董婷婷
复审复校/ 朱 楠
终审终校/ 姜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