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进入
  • 鲁艺音乐文化研究院
  • 站点首页
  • 研究院动态
  • 鲁艺故事
  • 文献共享
  • 研究院概况
    • 《哀乐》背后的故事
    • 《我的祖国》诞生记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诞生
    • 机关党委鲁艺音乐文化研究院党支部召开党纪学习教育启动活动党员大会
    • 《鲁艺在东北》
公共服务平台
  • 鲁艺音乐文化研究院>>鲁艺故事>>正文
  •  
  • 《北风吹》诞生记
  • 信息发布:鲁艺音乐文化研究院    发布时间:2023-12-27 10:45:42
  •  



  • “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这首《北风吹》是民族歌剧《白毛女》的经典唱段,它的旋律悠扬婉转,如同雪花在风中飘舞,轻盈而优雅,每一个音符都充满了情感和故事。然而,这首歌曲的创作过程并非如它的旋律那样平顺流畅。

    歌剧《白毛女》的创作始于1944年秋,为了向党的七大献礼,周扬提出在秧歌剧的基础上,以“白毛仙姑”的故事为题材,集体创作一部大型的舞台剧。剧本先由熟悉这个故事的邵子南执笔,他以诗剧的形式写成了几十场的《白毛女》。而后鲁艺组织了以张庚为负责人的《白毛女》创作班子,由马可、瞿维、李焕之、向隅和张鲁负责音乐创作。

    彼时,对于《白毛女》的音乐创作方法基本上同于秧歌剧,从民间音乐中选取符合人物性格的曲目加以改编,比如《白毛女》中穆仁智就用了《大平调》,朗诵体的曲式,与穆仁智的奸猾性格相符;又如黄母烧香念佛也是一个音符未改地利用了《目莲救母》的念经调。不过,从民间取材的创作方法说起来简单,可想要创作出与人物剧情相得益彰的歌曲,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张庚是《白毛女》的总负责人,他为整个剧本、音乐、舞美等艺术创造提出过很宝贵的意见,对《白毛女》的成功有着重大贡献。例如,他要求曲作者对剧本内容要有深刻理解,对剧情的变化发展、人物性格的掌握,都要有深刻思考。同时提出歌剧开场的第一曲,开口就要抓住观众,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能流传在群众之中。

    于是,为了创作开场曲《北风吹》,张鲁等五个作曲者花费了三天三夜的时间,共写了近20 首,但每次到张庚那里试唱,总是通不过。

    第三天下午最后一次试唱后,张庚下达了最后通牒:明天一定要把《北风吹》完成,演员们还等着排戏呢!每个作曲者也急得要命,回去连夜修改曲目。那时张鲁在五个人中间是唯一没有单身宿舍的学生,眼看时间已经是第四天凌晨4点多钟,因为屋里没有创作的环境与条件,无奈只好把本班同学孟于的房门敲开。在不到8平方米的房间里,孟于抚养着刚生下的孩子,尿盆、屎盆,再加上木炭火盆上烤着尿褥子,气味熏人。但那时张鲁一心扑在《北风吹》的创作上,哪里还顾得上这些,只是冥思苦想。正想得心焦,突然想起贺敬之曾说过:“喜儿最好用河北民歌《小白菜》作为她的基调。”想到这里,张鲁茅塞顿开,高兴得跳了起来,把屋里孟于的孩子吓得哇哇哭起来。他这才反应过来,自己是借着人家的屋子搞创作呢!

    不过,《小白菜》的旧曲过于低沉忧郁,并不符合十七八岁天真活泼、纯朴可爱的喜儿的性格,也不能表达她盼望爹爹及早返家的不安心情及内心的忧伤。所以,在确定了基调之后,《白毛女》的作曲者们经过反复推敲,把原曲的五拍改为快慢适中的三拍,又在旋律上根据喜儿当时的内心矛盾和思想感情予以发展变化,使感情更为深化,更为饱满地表达了她盼爹爹又担心爹爹的内在感情,这才成就了中国民族歌剧标志性的曲目《北风吹》。


    参考资料:《白毛女的音乐创作及演出》张鲁,《延安文艺档案 延安音乐家2》,太白文艺出版社,2015年。



    文 / 缪倩兰

    初审初校 / 李思韵

    复审复校 / 李 放

    终审终校 / 王鸿立



  • 发布人:李思韵    责任编辑:王鸿立
  •  
  •  
  • 上一篇:鲁艺的“怪才”
  • 下一篇:【口述史采访】学习鲁艺精神 走入民间 继承民间 —— 李瑞林 战肃荣
  •  
  •                              
  • 锐捷认证客户端    
  • 校址: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三好街61号 Copyright © 2016 沈阳音乐学院教育信息化中心All rights reserved.
    邮编:110818 辽ICP备0502594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