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进入
  • 鲁艺音乐文化研究院
  • 站点首页
  • 研究院动态
  • 鲁艺故事
  • 文献共享
  • 研究院概况
    • 《哀乐》背后的故事
    • 《我的祖国》诞生记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诞生
    • 机关党委鲁艺音乐文化研究院党支部召开党纪学习教育启动活动党员大会
    • 《鲁艺在东北》
公共服务平台
  • 鲁艺音乐文化研究院>>鲁艺故事>>正文
  •  
  • 教堂里的鲁艺
  • 信息发布:鲁艺音乐文化研究院    发布时间:2023-03-27 10:33:51
  •  


  • 鲁艺的校舍是延安唯一的道地的西式建筑。它大约建于1925年,由西班牙的神甫经营。这座巍峨的建筑全部是石头和砖头建成,哥特式的门窗,拥有可容纳五六百人的大礼拜堂(现在是大礼堂),那高耸入云的一对尖塔,远远就可以看到,而那塔尖的十字架也依然无恙。鲁艺美术系的一个学生,名叫古元,是一位天才的青年木刻家。他曾经以从前的“大礼拜堂”及其塔尖为题材,创作了一幅美妙的木刻,题名为《圣经时代已经过去了》。

    在这所建筑周围的大树荫下,时常可以看到男女们把简陋的木凳侧放,靠在树干上,成为“延安作风”的躺椅,手中拿着书籍,自得其乐地阅读。大礼堂内,不仅举行学问、经验丰富、具有斗争历史的“老干部”讲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讲演会,也有从前线回来的老战士们作华北抗日根据地文化动态的报告,或者是“长征的英雄”长征的故事,讲述青草地、猓猓国、雪山和大渡河的奇遇。

    1940年5月27日的夜晚,教堂中的气氛特别温馨——朱总司令、茅盾先生来到了延安,延安各界在中央大礼堂举行欢迎晚会。

    鲁艺的“实验剧团”为观众呈现了果戈理、莫里哀、莎士比亚等不朽名作的精彩演出,同时也演出了曹禺的《雷雨》和《日出》,还有王震之教师根据华北前方实际生活新编的四幕剧《佃户》,以及姚时晓的现实主义独幕剧《棋局未终》和《闲话江南》。这些演员或许昨天还身处繁华的大都市,穿着华丽,住在豪宅里,但现在他们是身穿灰布制服,脚踩草鞋,攀登山峰,吃小米饭的“鲁艺”学生!

    在这座教堂中,集聚了来自全国各省的青年,他们来自不同的背景和阶层:有即将从国内最贵族式的大学毕业的学生,也有出身普通、曾在社会上打过交道的人,还有“南洋伯”的好儿女,或者是偷偷从家里出来的,还有海关邮局的职员,中小学教师,以及经历过战争的“平津流亡学生”。但是,今日教堂的尖顶之下,众人唱诵的不再是赞美上帝的祈祷词,而是革命文艺的篇章,他们齐聚在鲁艺的目的只有一个:为了一个信念,娴熟掌握文艺这一武器的理论与实践,服务于民族的自由解放!

     

    参考资料:《延安文艺运动纪盛: 1937年1月—1948年3月》,艾克恩,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

     


    文 / 缪倩兰

    初审初校 / 李思韵

    复审复校 / 李 放

    终审终校 / 王鸿立

  • 发布人:李思韵    责任编辑:王鸿立
  •  
  •  
  • 上一篇:“陕北好江南”的由来
  • 下一篇:鲁艺音乐文化研究院受邀赴延安参加鲁迅艺术学院建院85周年纪念大会系列活动
  •  
  •                              
  • 锐捷认证客户端    
  • 校址: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三好街61号 Copyright © 2016 沈阳音乐学院教育信息化中心All rights reserved.
    邮编:110818 辽ICP备0502594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