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进入
  • 鲁艺音乐文化研究院
  • 站点首页
  • 研究院动态
  • 鲁艺故事
  • 文献共享
  • 研究院概况
    • 《哀乐》背后的故事
    • 《我的祖国》诞生记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诞生
    • 机关党委鲁艺音乐文化研究院党支部召开党纪学习教育启动活动党员大会
    • 《鲁艺在东北》
公共服务平台
  • 鲁艺音乐文化研究院>>鲁艺故事>>正文
  •  
  • “陕北好江南”的由来
  • 信息发布:鲁艺音乐文化研究院    发布时间:2023-03-17 09:41:17
  •  


  •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呀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地方来好风光,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

    这首经久不衰的红色歌曲中所唱的地方--南泥湾,被赞誉为“陕北好江南”,那里原是一片荒山野岭,方圆百里荒无人烟,荆棘遍地,也曾被当地老百姓称为“烂泥湾”。1941年,由于日本侵略军的疯狂进攻和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财政经济发生了极为严重的困难。为了战胜困难,坚持抗日战争,1942年底,中共中央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号召解放区军民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开展“大生产运动”。八路军第120师第三五九旅积极响应号召,进驻位于延安城东南45公里处,方圆上百里的南泥湾,开荒屯田,生产自救。经过3年奋战,在生产资金与生产工具极端匮乏的情况下,三五九旅垦荒播种近26.1万亩,经费自给自足,并上交公粮约万石,打破了经济封锁。

    当年南泥湾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吸引着许多人络绎不绝的前来参观访问,鲁迅艺术学院的马可和贺敬之也接到采访任务。马可在当年日记记载中曾说:“仍然是走到那儿天快黑了,突然看见远处山上不再像当初黑幽幽的了,有一串窑洞的灯光,还有一串火把迎着他们从山上走下,像明珠一样的灯火,像一串珍珠,跟之前印象中的烂泥湾大相径庭,不禁让人疑惑这是南泥湾吗?”看到南泥湾的蜕变,鲁艺人深有感触,便起意创排一个关于南泥湾,关于三五九旅的作品,传达军民自力更生,不畏艰难,开拓进取的精神,几经思考创作出名为《挑花篮》的秧歌舞,其中插曲就叫《南泥湾》。正是对南泥湾的深刻认识和体会,贺敬之沉淀酝酿后一气呵成写出歌词,马可采用陕北民歌的调式为词谱曲。

    秧歌舞《挑花篮》在南泥湾巡回演出中,赢得三五九旅官兵们与民众们的热烈喜爱,迅速在边区走红,传遍全国,传唱至今。


    参考资料:王巨才主编,《延安文艺档案 延安文学 第32册 延安文学作品 诗歌》[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 2015年




    文 / 李思韵

    初审初校 / 李思韵

    复审复校 / 李 放

    终审终校 / 王鸿立


  • 发布人:李思韵    责任编辑:王鸿立
  •  
  •  
  • 上一篇:《拥军花鼓》笑谈
  • 下一篇:教堂里的鲁艺
  •  
  •                              
  • 锐捷认证客户端    
  • 校址: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三好街61号 Copyright © 2016 沈阳音乐学院教育信息化中心All rights reserved.
    邮编:110818 辽ICP备0502594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