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进入
  • 鲁艺音乐文化研究院
  • 站点首页
  • 研究院动态
  • 鲁艺故事
  • 文献共享
  • 研究院概况
    • 《哀乐》背后的故事
    • 《我的祖国》诞生记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诞生
    • 机关党委鲁艺音乐文化研究院党支部召开党纪学习教育启动活动党员大会
    • 《鲁艺在东北》
公共服务平台
  • 鲁艺音乐文化研究院>>鲁艺故事>>正文
  •  
  • 《拥军花鼓》笑谈
  • 信息发布:鲁艺音乐文化研究院    发布时间:2021-12-08 11:17:24
  •  


  • 那是1943年2月4日,农历腊月三十,延安各界军民两万余人,齐聚延安城南门外的广场,庆祝废除不平等条约,欢度春节。锣鼓队、秧歌队、宣传队等近百个文艺团体,竞相表演,气氛热烈。其中,当属由150人组成的“鲁艺宣传队”最为出众。他们阵容强大,乐器齐备,节目也精彩纷呈,尤其是他们组织的秧歌队,演出了安波根据民歌“打黄羊调”进行填词,采用“凤阳花鼓”的表演形式创作而成的新编秧歌小剧《拥军花鼓》,让人耳目为之一新。

    演员王大化和李波都是传统的秧歌扮相:王大化手拿一面小锣,白眼圈,白鼻子,白脸蛋,头上扎着朝天的小辫子,腰系一根红布条,脚穿一双带彩球的鞋子,整个一副小丑扮相;李波则是穿一身红花袄裤,背一只小鼓,俨然是陕北村姑形象。他们且歌且舞,又有秧歌队的其他队员在旁唱和,一派欢腾喜庆。

    “正月里来是新春,赶上猪羊出(哇)了门。猪哇、羊啊,送到哪里去?送给咱英勇的八(呀)路军!哎哩美翠花,黑不溜溜儿花。送给咱英勇的八(呀)路军!”

    当他们唱到“哎哩美翠花,黑不溜溜儿花”的时候,秧歌队全体队员齐声接唱,观众们听得前仰后合,掌声雷起。开始,队员们都以为是演员的表演精彩,引得观众爆发笑声和掌声。可几场演出过后,他们感觉有些不对——每次演出都是在这句叠唱处引发全场骚动。散场后他们向观众请教原因,观众们却都笑而不答。这就奇怪了!最后,队员们找到一位民间秧歌老把式,人家告诉他们:歌词后半句是带有情色意味的土话。队员们这才恍然大悟:想不到因为不懂方言,竟闹了这样的笑话!

    于是,在之后的演出中,此处的歌词被改成了:“哎哩美翠花,海哩海棠花。”一直传唱至今。

    自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以来,鲁艺的广大音乐工作者们纷纷深入民间采风,对秧歌这种广为流传的民间歌舞艺术进行改造,在延安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新秧歌运动”。秧歌在陕北乡村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起源于原始的巫术祭祀,用以祀神驱鬼,祈祥纳福,逐渐演变成年节当中庆祝娱乐的表演形式,在边区群众中有着广泛的基础。但要创作出成功的新秧歌并非一蹴而就,《拥军花鼓》在创作演出中的这个小小的笑话,便揭示出鲁艺的音乐创作者在改编新秧歌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他们不但需要掌握秧歌的音乐和表演特色,还需要完整了解陕北乡村的风土人情、语言习惯,创作出的新秧歌作品才能真正做到旧曲新唱。



    参考资料

    《延安日常生活中的历史 1937-1947》,朱鸿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文/缪倩兰

  • 发布人:李思韵    责任编辑:王鸿立
  •  
  •  
  • 上一篇:【口述史采访】鲁艺革命文艺种子播种全国——郑风
  • 下一篇:“陕北好江南”的由来
  •  
  •                              
  • 锐捷认证客户端    
  • 校址: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三好街61号 Copyright © 2016 沈阳音乐学院教育信息化中心All rights reserved.
    邮编:110818 辽ICP备0502594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