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进入
  • 鲁艺音乐文化研究院
  • 站点首页
  • 研究院动态
  • 鲁艺故事
  • 文献共享
  • 研究院概况
    • 《哀乐》背后的故事
    • 《我的祖国》诞生记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诞生
    • 机关党委鲁艺音乐文化研究院党支部召开党纪学习教育启动活动党员大会
    • 《鲁艺在东北》
公共服务平台
  • 鲁艺音乐文化研究院>>研究院动态>>正文
  •  
  • 【口述史采访】那个还想回去的时代--张洛
  • 信息发布:鲁艺音乐文化研究院    发布时间:2021-11-17 10:43:26
  •  




  • 建党百年之际,鲁艺音乐文化研究院开展口述史采访工作,通过对东北鲁艺时期的干部教师及学员的访谈,深入挖掘鲁艺音乐文化价值,探索研究鲁艺精神内涵。

    2021年9月10日,研究院一行五人拜访张洛老师,一进门,一位仪态万千的白发老人端庄侧坐着,仿佛一幅油画嵌入我们眼帘,看见我们的到来,她亲切热情的与我们打着招呼。张洛老师1929年生人,1944年仅15岁的她就参加了革命,加入冀热辽最早的文艺单位—尖兵剧社,在讲述那段革命岁月时,一双眼睛清澈明亮闪着光,俨然一副少女的模样。她说那时的他们每天行军至少80公里,一切都是军事化管理,行军间隙中还要排练、搭台、演出、与老百姓讲革命道理,虽然环境艰苦,但他们依旧“以苦为乐,以苦为高尚”。那时剧社每到一个地方就演出“白毛女”,张洛老师饰演喜儿,她说:“那时没有什么争名夺利,有对演出的建议意见都是直接说出来,大家为做好一件事,都是相互承托,共同进步,把整部剧演好是大家的荣耀。”采访过程中,张洛老师总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那个年代,我依旧很想念,那种生活,如果可以我还想回去过!”

    尖兵剧社与胜利剧社在承德的相遇,让她结识了劫夫,他们相差16岁,被人们称为是“老乌鸦与小麻雀”的结合。谈起劫夫,特别是劫夫的音乐创作,张老师的神态与话语中持续透着一种发自内心的欣赏与肯定,在她的心中,同时兼具了“旋律美、产出多、传唱率高”三个条件的劫夫,是伟大的作曲家!说起筹备建立东北音专的时期,劫夫肩负着拓荒责任,事事都要亲力亲为,跑地皮、设计教学楼、聘贤任能,一出门就是一天。张老师说:“无论在创作还是做事上,劫夫从不为个人利益”,毋庸置疑的,劫夫院长为沈阳音乐学院乃至东北文艺界留下了不朽的财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培养了一批卓越的人才。

    采访结束后,92岁高龄的张洛老师步履蹒跚,却依旧坚持着送我们到门口,从她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了老一辈鲁艺人的坚韧与乐观的精神。


    张洛 1929年生人,1945年3月加入冀热辽军区剧社担任演员,1948年8月调东北鲁艺音工团工作后到实验剧团担任队长,1952年在东北人艺歌剧团担任演员及艺术委员会委员,1954年东北音专教表演,代理青年团支部书记,声乐系主任,1960年任辽宁歌剧院副院长。



    文/李思韵  摄影/汪博聪



  • 发布人:李思韵    责任编辑:王鸿立
  •  
  •  
  • 上一篇:延安鲁艺的钢琴
  • 下一篇:《山高水长》
  •  
  •                              
  • 锐捷认证客户端    
  • 校址: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三好街61号 Copyright © 2016 沈阳音乐学院教育信息化中心All rights reserved.
    邮编:110818 辽ICP备0502594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