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进入
  • 鲁艺音乐文化研究院
  • 站点首页
  • 研究院动态
  • 鲁艺故事
  • 文献共享
  • 研究院概况
    • 《哀乐》背后的故事
    • 《我的祖国》诞生记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诞生
    • 机关党委鲁艺音乐文化研究院党支部召开党纪学习教育启动活动党员大会
    • 《鲁艺在东北》
公共服务平台
  • 鲁艺音乐文化研究院>>鲁艺故事>>正文
  •  
  • 冼星海的钢笔
  • 信息发布:鲁艺音乐文化研究院    发布时间:2021-05-26 18:07:41
  •  


  • “一人伏案,执笔沉思,大的斗篷显得他头部特小,两眼眯紧如一线。这人就是冼星海……”这是作家茅盾对画家马达所作的冼星海木刻画像的描述。这幅创作于1939年的木刻画像,虽非严格写实,却将这位“人民音乐家”创作时的投入与激情展现得淋漓尽致。画面中,冼星海手执钢笔,环绕在乐谱与音符之间,醉心于创作之中。值得注意的是,作曲家手中的钢笔并非普通的蘸水笔,而是当时在延安少见的进口自来水笔,而这支笔背后的故事,要从《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说起——

    1938年到1939年在延安鲁艺任教期间,正是冼星海创作的巅峰时期,他先后创作了《军民进行曲》《生产运动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经典音乐作品,其中《黄河大合唱》更是中国现代音乐史上划时代的名作。1939年3月26日到31日,冼星海怀着满腔热情,经过六天六夜的创作,将中国民族音乐元素融入西洋作曲技法,完成了为诗人光未然的大合唱《黄河吟》歌词的谱曲,这便是后来的闻名天下的《黄河大合唱》。

    作品创作完成之后,冼星海便立刻投入到了紧张的排练当中。延安的条件有限,为了丰富伴奏,作曲家用上了所有能找到的乐器,用小提琴、吉他、口琴这样的西洋乐器,搭配二胡、笛子、锣鼓、木鱼等中国传统乐器,甚至还用上了以煤油筒改装的低音二胡来充实乐队的低音区。在最终的排练过程中,冼星海还让他的学生李焕之用大号搪瓷缸装上吃饭用的金属勺子,作为打击乐器,展现黄河的波涛汹涌。终于,在5月11日,鲁艺成立一周年的纪念晚会上,《黄河大合唱》的演出获得了空前的成功,百余人的演出队伍,声势浩大,激昂雄壮的歌声回荡在延安的空气中。台下的观众情绪高涨,中央领导也对演出大为赞赏,冼星海在他的日记中激动地写道:“今晚的大合唱可真是中国空前的音乐晚会……当我们唱完时,毛主席……都跳起来,很感动地说了几声‘好’。”

    演出之后,毛泽东从鲁艺副院长赵毅敏那里获知冼星海在创作中用坏了不少蘸水笔笔尖,很快派人将外国友人赠送自己的派克牌钢笔与墨水送给了冼星海。

    一支小小的钢笔,却体现出毛泽东与党中央在延安的艰苦条件下对作曲家细致的关心与照顾。正是在中央领导的关爱之下,冼星海才能够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民族音乐的研究与创作当中,继而谱写出大量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这些作品体现了中国精神与中国气派,在抗日战争时期极大鼓舞了中国人民抗击侵略者的信心与勇气,至今依然对中国民族音乐具有深远的影响。

     

     

    参考资料 

    茅盾:《文学人生》(上),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戴乐:《毛泽东与冼星海的音乐互动初探》,武汉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4月

     

                                                             文/缪倩兰

  • 发布人:李思韵    责任编辑:王鸿立
  •  
  •  
  • 上一篇:【口述史采访】我的根在沈音 沈音的根在鲁艺 鲁艺的根在中国大地上 —— 张玉梅
  • 下一篇:《延安曾经是天堂》
  •  
  •                              
  • 锐捷认证客户端    
  • 校址: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三好街61号 Copyright © 2016 沈阳音乐学院教育信息化中心All rights reserved.
    邮编:110818 辽ICP备0502594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