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上午,民族声乐系邀请东蒙短调国家级传承人韩梅来我院为学生作题为《东蒙短调民歌的渊源与特点》的讲座。本场活动由系主任匡祎主持,民族声乐系领导、教师及全体学生参加,共同感受这一古老民歌的独特魅力。
东蒙短调民歌产生并流行于蒙汉混居的辽宁省西北部阜新地区,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经过一代代艺人的不懈努力,它已经成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具有广泛社会性和艺术性的音乐形式。2008年,阜新东蒙短调民歌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韩梅作为非遗“阜新东蒙短调民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一直致力于东蒙短调民歌的传承与传播。本场讲座韩梅老师从历史背景切入,介绍了东蒙短调民歌的起源及发展历程。并通过理论与范唱相结合的方式,系统讲解了东蒙短调民歌的艺术特点、分类以及近年来的传承传播情况。
与蒙古长调相比,东蒙短调民歌具有曲调平和流畅、节奏节拍鲜明平稳的特点,既保留了蒙古族音乐高阔辽远、粗犷豪放的风格,又具有质朴欢快、节奏鲜明的农耕色彩;在歌词上多采用字头押韵的特色格律,即每句歌词的字头多为相同发音;歌曲多以人名、山水名命名,并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阜新东蒙短调民歌在体裁上主要有酒歌、婚礼歌、祭祀歌、赞颂歌、情歌、玛尼(念经)歌等,在内容上分为叙事歌和抒情歌,并采用独唱、对唱、合唱等表演形式,它承载着东蒙草原文化的历史与情感,让每个聆听者都为之心驰神往。
在讲座的现场,韩梅老师邀请几位同学演唱蒙古短调民歌及东北民歌进行现场指导,并示范演绎了多种题材的东蒙短调民歌,如《送亲歌》《祝酒歌》《玛尼歌》等代表性作品,她的歌声深深地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
本次讲座是民族声乐系建系四十周年系列活动之一,也是民族声乐系非遗音乐传承的重要实践,未来我系将继续推动中国传统音乐与专业教学协同育人模式,实现民族文化根脉的薪火永续。
文字撰写:朱晓白
初审初校:吴 迪
复审复校:柴 玲
终审终校:匡 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