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路上的我们 | 沈阳音乐学院:我们从延安走来

我院参加《百年路上的我们》辽宁省红色校史故事融媒体展示活动

延安鲁艺旧址

鲁迅文艺学院牌匾

宝塔山

延安鲁艺《创立缘起》

1938年4月10日,鲁迅艺术学院正式成立,于延安举行成立典礼,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亲临大会,并与师生合影

毛泽东亲笔为鲁艺题写校训

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时与文艺工作者的合影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黄河大合唱》曲谱

1945年,鲁艺演出新歌剧《白毛女》

鲁艺演出秧歌剧《兄妹开荒》(表演者:王大化、李波)

《南泥湾》剧照:选自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表演者:郭兰英)

1948年,东北鲁艺在沈阳的校址

1953年,东北音乐专科学校成立,图为当时的音乐厅

1958年,东北音乐专科学校更名为沈阳音乐学院

首任院长李劫夫

老院长秦咏诚

老校友谷建芬

老校友傅庚辰教战士们演唱《雷锋,我们的战友》

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为校庆60周年题词

学院复排大型民族歌剧《星星之火》

学院举办大型交响音画《我和我的祖国》音乐会

学院举办“永远跟党走”新时代主题新年音乐会

中央宣讲团成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任曹普作党史学习教育宣讲




在沈阳音乐学院校史馆,有一件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珍贵史料价值的“镇馆之宝”——“鲁迅文艺学院”的牌匾。这块珍贵的牌匾,仿佛在向后人讲述着延河水畔、宝塔山下那难忘的火红岁月,回味着我们从延安走来的83载风雨历程……

应运而生 革命圣地的精神堡垒

时间追溯到“卢沟桥事变”后,毛泽东和周恩来意识到文艺宣传和精神鼓舞对于抗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于是他们联名发出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创立缘起》。1938年4月10日,肩负着培养抗战文艺干部和文艺工作者重任的鲁迅艺术学院在延安正式成立,毛泽东亲笔题写了“紧张、严肃、刻苦、虚心”的校训。鲁艺是一所生机勃勃的学校,更是一座青春淬炼的熔炉,人民群众赞誉她为新中国文艺的“摇篮”。黄土高坡,曾经红旗漫卷;弦歌春秋,几多燃情岁月。这是一代人的文化记忆,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丰碑。

以笔为枪 书写不朽的红色记忆

在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的指引下,鲁艺师生满怀激情走出“小鲁艺”,走向“大鲁艺”,他们就像种子,从延安遍布全国,并在各地生根、开花、结果,成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开拓者和中坚力量,对中国当代主流文艺的形成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1938年冬,毕业于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的冼星海放弃了优厚的待遇,辗转来到延安,投身鲁艺,并接任音乐系主任。次年3月,作家光未然在陕北的一间窑洞里,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诗歌朗诵会,给作曲家冼星海带来了无尽的创作灵感。而此后的六天六夜,冼星海抱病在桥儿沟东山的窑洞里,写就了《黄河大合唱》这部气势磅礴、气贯长虹的经典音乐作品。在延安的一年半时间里,冼星海进入创作的巅峰期,除了谱写出脍炙人口的《黄河大合唱》外,还创作了《军民进行曲》《生产运动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百余部作品。在党的亲切关怀下,冼星海从一个爱国主义者、民主主义者迅速成长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1939年6月14日,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在这一天的日记中写道“生命上最光荣的一天”。

在整个延安鲁艺时期,涌现出马可、安波、郑律成、李焕之、李凌、卢肃、刘炽、王莘等一大批人民艺术家,创作了大型歌剧《白毛女》,秧歌剧《兄妹开荒》、《夫妻识字》,歌曲《南泥湾》、《延安颂》等极富影响力的文艺精品,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转战东北 融入壮阔的时代洪流

抗日战争胜利后,鲁艺由延安迁至东北,1949年更名为东北鲁迅文艺学院。1953年在东北鲁迅文艺学院音乐部的基础上,成立了东北音乐专科学校,1958年更名为沈阳音乐学院。建校83年来,沈音始终以繁荣民族音乐文化、服务人民为己任,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音乐与舞蹈人才,创作了大量感知时代脉搏的动人旋律,为我国的文化事业和高等艺术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首任院长李劫夫创作的《我们走在大路上》《革命人永远是年轻》,老院长秦咏诚创作的《我为祖国献石油》《我和我的祖国》,老校友谷建芬创作的《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歌声与微笑》《烛光里的妈妈》《思念》等歌曲,广为传唱,成为时代经典。

当年鲁艺培养的艺术人才遍布全国各地,他们始终坚持毛泽东提出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引领文艺队伍出精品、促繁荣。1964年,28岁的傅庚辰在创作电影《雷锋》的主题音乐时,深入到雷锋班当战士,跟培养雷锋入党的指导员谈心,和战士们开座谈会,到雷锋生活过的地方搜集资料和创作素材,常常被感动得眼噙泪花。电影公映后,主题歌《雷锋,我们的战友》唱遍了祖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这首歌代表了一种时代精神,它不仅仅是雷锋精神,也是沈音人所坚持的扎根生活、扎根人民、讴歌时代、讴歌人民的鲁艺精神。

薪火相传 谱写新时代育人华章

鲁艺精神是沈音从历史走向未来的思想动力,更是建校之基、立校之本。建校83年来,沈音继承鲁艺传统,弘扬鲁艺精神,承载艺术绵延,秉持“植根民族、融入时代、突出特色、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和“紧张、严肃、刻苦、虚心”的校训,为人民抒怀,为时代放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让我们用真情去守望那段峥嵘岁月,承接延安精神的火炬,担负起新的时代使命,将在战火的淬炼与为人民书写的实践中熔铸而成的鲁艺精神发扬光大,为把学院建设成为“高水平、有特色、国际化一流音乐院校”而不懈奋斗!

                      (文/党委宣传部)